电影《攀登者》初宣传来势汹汹,题材吸睛,演员阵容华丽,引得媒体与投资者纷纷追捧;最终在三部国庆献礼片中票房垫底,仅十亿多一点,口碑也一路下跌,豆瓣评分仅6.2分。
这是一部令人失望的电影。失望是因为希望,常言道希望越大,失望越大。如此好的题材,如此强大的明星阵容,为什么却没能成就一部经典影片?原因有很多,主要在导演与编剧,这里不多说,自有专业影评人细细剖析。
整部电影真正打动我的,不是那些惊险镜头,也不是那些煽情桥段,而是其中的一个问题。
方五洲给学生讲攀登珠峰的故事,一个学生突然问道:“方老师,人为什么要登山?”
这一问惊天动地,这一问惊心魂魄。
人为什么要登山?
我想起一个真正的攀登者,他就是电影中杨光的现实原型夏伯渝。
1975年,26岁的夏伯渝第一次攀登珠峰,两条小腿冻伤被截肢;1993年,罹患癌症,九死一生,但他始终坚强、乐观地笑对生活,坚持锻炼,决心要在有生之年站到珠峰之巅。
2011年,在意大利举行的攀岩世锦赛首次设立了残疾人组,62岁的夏伯渝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忍受了常人难以忍受的痛苦,夺得了双腿截肢项目男子组难度赛和速度赛的两项世界冠军。
2013年,夏伯渝计划再登珠峰,却在出发前三个月因为摔伤无奈放弃。
2014年,夏伯渝在珠峰大本营准备登顶,珠峰雪崩造成16人遇难,当年所有攀登活动被取消,只能再待来年。
2015年,夏伯渝第三次出发,遇上尼泊尔特大地震,幸运地死里逃生,登顶计划再次泡汤。同年,66岁的他参加央视大型励志节目《<挑战不可能>第一季》第一期的录制,现场挑战的项目是极限攀岩,他穿着假肢挑战成功;并在节目组的帮助下与当年中国登山队的成员重聚,与队友们一起进入挑战不可能的荣誉殿堂。
2016年,夏伯渝第四次攀登珠峰,在海拔8750米遭遇暴风雪,距离顶峰只差94米,被迫下撤。
2017年12月,夏伯渝递交了登山手续,准备次年5月向峰顶奋进。2018年1月,尼泊尔发出禁令,盲人和双腿截肢的残疾人被禁止登山,他决定打官司,争取暂停禁令;3月,尼泊尔最高法院暂停了禁令;4月,69岁的他第五次抵达珠峰大本营;5月8日,他从珠峰大本营正式出发,经过7天艰苦攀登,北京时间14日上午10点40分,他终于登上了海拔8844米的世界之巅——珠穆朗玛峰,成为中国第一位无腿成功登顶珠峰的登山者,也是最年长的珠峰登顶人员。
2019年1月,夏伯渝当选“2018北京榜样”;2月,荣获2019年劳伦斯世界体育奖年度最佳体育时刻奖;9月,入选《2020年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他用43年艰苦卓绝的拼搏登上世界之巅,向全世界生动诠释了汪国真的著名诗句:“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
有人问他,为什么要这样拼命去登珠峰?
他说:“其实很简单,就是想登山。第一次登珠峰时失败了,把自己的脚也冻掉了。我就想,你没让我登上去,让我没有了脚,我就偏要征服你,要争这口气。我这一生就喜欢挑战。”
人为什么要登山?
电影《攀登者》中的人物也各自给出了不同的回答。
老登山队长说:“我们自己的山,自己要登上去,让全世界看到中国人。”
杨光说:“我父亲特别后悔他把我带到这个世界上,我一直想告诉他,我很好,我希望成为他的骄傲。珠峰离天上最近,我希望他可以在天上看到我登顶的一刻,我希望成为他的骄傲。”
方五洲说:“人类是注定要走向未来的,大洋深处,喜马拉雅,甚至是外太空,我们就要在这个不断探索未知世界的过程当中,走向未来。”
李国梁说:“像马洛里说的,因为山就在那里。”
马洛里 (1886年-1924年),英国伟大的探险家,1922年首次从北坡挑战珠穆朗玛峰没有成功,2年后与队友安德鲁·欧文(Andrew Irving)再度尝试登顶,最终一去不复返,1999年一支美国攀登队在珠穆朗玛峰北坡大约海拔8170米处发现了马洛里的尸体。
生前,马洛里也曾被问及为什么要登山,他说:“因为山就在那里(Because it's there)。”
左为欧文,右是马洛里
“山就在那里。”
这是我们所能听到的最简洁最动听的回答了。
山就在那里,它召唤着人类去攀登。
海就在那里,它召唤着人类去深潜。
宇宙就在那里,它召唤着人类去探寻。
人之为人,就是要去回应大自然的召唤,就是要在大自然的召唤中追问答案,就是要在这永恒的追问中领会存在的奥秘。
我们和其它动物共同在大自然中繁衍生息,一起分享这个世界。孟子说: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据说,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与黑猩猩的基金相似类高达98.98%,但是黑猩猩仍然只是黑猩猩,不是人。人与黑猩猩那1%的差异到底在哪里?人之所以为人,与动物的区别在哪里?
动物也登山,但是动物不会问人为什么要登山的问题。
苏格拉底说:未经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所有动物都要吃喝拉撒睡,但是只有人才会反省:为什么要吃喝拉拉撒睡?为什么要费劲伺候这沉重的肉身?只有人才会追问自己的自然生命为什么存在,只有人才会在这持续不断的反省与追问中建构起自己的社会生命,于是人不再仅是动物,而成其为人。
人为什么要登山?
因为人要超越肉身的牢笼,要反抗上帝的统治。肉身是上帝为人类制造的囚笼。人要反抗,要探问人的力量极限,要探寻人的生命活动边界。登山就是要追问山。潜海就是要追问海。登月就是要追问月,追问宇宙。
人追问身外的大自然,并藉此追问身内的自我,追问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人要走遍世界的每一条大路,以期与自己心灵的小径相遇。人要登最高的山潜最深的海,以期在内心深处找到自己的定位。
人登的是山,问的是自己的心。
我又想起美国科幻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1920年-1992年)。
阿西莫夫一生笔耕不辍,不死不休,创作了近500部各类作品。他对写作的狂热追求,被人看作是“咄咄怪事”,甚至有人写小说挖苦他:
“你看过阿西莫夫早期创作的亲犹太人诗作吗?《犹太人被放逐前》,就是他在2000多年前写的那部作品?”
“我只听说过那个指导编撰了《阿西莫夫的银河百科全书》的阿西莫夫,这个书名也太狂妄了……什么?所有的5000册都是他写的?”
“是的,他是个工作狂。这可怜的家伙,没有别的事干。”
阿西莫夫确实是个写作狂。
60岁时,他已经举世闻名了,并作为文学历史上前十位多产作家之一被载人了记录丛书。功已成,名亦就,他完全可以搁笔,安享幸福晚年。但是,他却以更加狂热的态度投入了持续的创作中,生命的最后十年,他坚持每月发表专栏文章,直到双手无法动笔,他还口述他的最新作品,让别人帮他打出来。
1992年,他在不断出入医院的情况下,开始创作最后一部小说《迈向基地》。他原打算写5个相互关联的中篇,由于健康每况愈下,在生命的最后一周,他和助手将第五个故事改编成了整套作品的尾篇。4月6日清晨,阿西莫夫与世长辞,享年72岁。《迈向基地》在他去世后出版。
他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科幻作家之一,他的《基地系列》、《银河帝国三部曲》和《机器人系列》三大系列被誉为“科幻圣经”,书评家称“艾萨克·阿西莫夫这个名字就是科幻小说的代名词”。
阿西莫夫为什么如此拼命地写作?
他说:“我写作的原因,如同呼吸一样;因为如果不这样做,我就会死去。我不为别的,只为写作而活着。”对他而言,写作就是活着的动力,就是活着本身。
写作就是他的珠穆朗玛峰,他用笔登上了科幻文学的世界之巅。
人为什么要登山?
这是电影《攀登者》带给我的惊心动魄的一问,也是值得每个人用心探寻的生命大问。
换个问法就是:人为什么要活着?
2019年12月5日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