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部对本系统的大检查日益临近,我带领大家把大院里的一片低洼地彻底填平,原本坑坑洼洼的院子面貌焕然一新。接着用白石灰粉刷围墙,把工作房斑斑驳驳的大门油漆一新,院内杂草清除干净。这一系列工作干下来,我已经和一个月前刚来报到时的我判若两人。与每天搞文字工作的张伟在气质上,比起来差距不是一般的大。我明显感觉到,同事们对我和张伟的态度截然不同,对我更多的是不屑。我听有人私下里说我没有啥真才实学,之所以能有今天,不是马屁精就是关系户。
我和张伟是同一个专业,按说我们都要去制氧站工作,那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岗位。近几年也分配来好几个干部,由于各种原因,先后调离或转行,制氧站下属工作人员大多被分流去做炊事员,或值班员,还有饲养员。技术力量断层导致设备闲置,所需氧气只能去地方工厂购买。张伟要布置会议室的各种图表,写围墙上的标语,他的任务比较重,我理所当然地挑起了制氧站的所有工作担子。
单位把抽调走的人员都撤回来,我们制氧站所编制的十几个人全部回归岗位。我们把尘封已久的设备擦拭一新,露出了本来面目,对主机和各个附属设备认真检修。经过一段时间的辛苦努力,设备运行回归正常。组织理论学习,实际操作培训,这些丢弃了老本行的工作人员都有了归属感。多少年被边缘化的同志们可以扬眉吐气了,不再被看作可有可无的闲散人员。
总部的大检查终于开始,几个月的辛勤劳动可以接受上级的考核了。
第一项理论考试。按规定默画设备电路图,时间一小时二十分钟,我只用了不到一小时提前完成。设备工艺流程默画,要求五十分钟,我只用了三十分钟。还有一项是口述设备运行流程,这项考核是最难的,要求把设备运行各个指标和操作要领记在心里。
负责考核的工作组有分区后勤部副部长带队,组员是各个专业对口的专家,如果想蒙混过关是没有一点可能的。我也不知道副部长是不是我们同行出身,他随机提了几个问题有相当专业水平,由于太紧张,我的回答磕磕巴巴,有好几处还出了纰漏。
考官拿出事先准备的考题,开始设备运行流程的考核,作为唯一的选手代表,肩负着为本单位荣誉而战的重任。考官掐着秒表说到开始:
我跑步到考官面前三米远的距离,敬礼报告:考官同志:×××区××部制氧站×××接受考核,请您指示!
接下来考官看着考核试题提问。
一 氧气的制造方法有几种?你们采用哪种方法?为什么要采用这种方法?
有三种,分别是:电解法,化学反应法,深度冷冻法。我们采取深度冷冻法。这种方法采用自然界最普遍的空气为原料,降低了产品的成本,可以长时间,大批量生产,是工业生产中最常用的制氧方式。
二 各行业对氧气质量的要求有什么不同?
工业生产所需氧气纯度一般在百分之七十五;
医用氧气所需纯度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五;
我们对氧气的质量要求比较高,一般是百分之九十九点五以上。
三 液态氧和液态氮的温度分别是多少?空气中水和二氧化碳分离出来的温度是多少?
液态氧温度是零下一百八十三度;液态氮温度是零下一百九十四度;空气中水分在零度以下,二氧化碳在零下七十度从空气中析出。
四 叙述制氧设备各部分功用。
配电箱或柴油发动机为整套设备提供电源;
水泵提供压力为零点六公斤的循环水,带走设备运行产生的热量;
空压机采用三级压缩为系统提供所需原料,第一级零到一公斤压力、第二级两到三公斤压力、第三级四到五点五公斤压力;
五 制冷机 为整套设备提供冷量,使原料空气经过各个换热设备,温度逐渐降低,最后达到氧气和其他气体分离的目的。
六 液态氧是如何转化为气态氧的?
冷凝蒸发器中高纯度的液态氧经过低温液氧泵加压,通过换热器把冷量传给原料空气,带走原料空气中的热量。在整个过程中,零下一百八十三度的液态氧气化成为气态氧,灌入氧气瓶,氧气瓶额定压力150公斤。
七 具体操作流程:
检查配电柜是否正常。
启动水泵,看压力是否正常。
启动空气压缩机
……
吧吧吧,一阵原理加流程的讲解,毫不打啃的从头到尾说得一清二楚。本来不属于考核范围的问题,也说了个透彻,把几个专家听得心服口服,连连称赞。
其实,谁又知道,专业教材就是我们气体教研室主任编辑,我们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已经到了相当娴熟的地步。也没人知道,我亲自参与了这套设备的改造,这项改造成果取得了总部科技成果二等奖。
一切毫无悬念,我们在总部考核中取得了优异成绩,我本人在本专业取得了第二名的好成绩,为此还立功受奖。
这一次我可以说是——初露锋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