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选自《武当太乙神剑门字拳与书画》)
关亨九
什么叫书法,就是有法度按规律来写字。写字的方法很多,不外“潜神择合,远乖去俗”。要静其心,凝其神。心静则神凝,凝则诚,诚则灵。“择合”者是选择适合于书法的。远五乖是远乖离背于书法的。孙过庭书谱曾指出五合与五乖录于此加以解释。
(原文)又一时而书,有乖有合,合则流媚,乖则雕疏,略言其由。
(注释)这几句话说环境不合必乖,写出字来,不是刻板,就是疏散凋零。环境相宜必合,写出字来就流利舒畅。大概说其原由。
(原文)神怡务闲。
(注释)就是精神的安怡,事务很闲,事少神安一合也。
(原文)感惠徇知。
(注释)就是说自己有所感而自知,精神有所惠通,二合也。
(原文)时合气润。
(注释)说明时光和合,气候不冷不热,精神爽朗,三合也。
(原文)纸墨相发。
(注释)说的是好纸好墨,其性相发,得心应手,四合也。
(原文)偶然欲书。
(注释)说的是有时偶然对书法有所冥悟,心血陡升,自己愿意写,五合也。
(原文)心遽体留。
(注释)说的是,心急遽而体留滞,表里不一,一乖也。
(原文)意违势屈。
(注释)说的心与愿违,外形屈而难伸,心手不能一致,二乖也。
(原文)风燥日炎。
(注释)天气炎热,气候干燥,挥毫不便,三乖也。
(原文)纸墨不称。
(注释)劣纸浊墨,难以写字,对于书法更不相称,四乖也。
(原文)情怠手阑。
(注释)是说心情怠惰,手也懒动,写必免强,绝写不好字,五乖也。
(原文)乖合之际,优劣互差,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若五乖同萃,思遏手蒙。五合交臻,神隔笔畅。
(注释)这是重把五合五乖总结一遍,尤其是得时不如得器,显然是说明工具性能之必要。最后是说如果五乖碰到一起,则必要遏止思想手软意挫。如果五合会在一起,则精神融和,笔也流畅。这是出于自然而然有原则性的,很有道理。下面再引用一段《书谱》于此。
(原文)“翰不虚动,下必有由。一画之间,变起伏于锋杪;一点之内,殊衄挫于毫芒。况云积其点划,乃成其字,曾不傍观尺牍,俯习寸阴,引班超以为辞,援项籍而自满;任笔成体,运墨成形,心昏拟效之方,手迷挥运之理。求其妍妙,不亦谬哉”。
(注释)这一段话着重在引述班超以为辞,这是假借班超投笔从戍,文而能武。项籍自满则是假籍舞剑之勇,加入书法之中,不知用笔,反为笔墨所使。自己没掌握器之本能,放任笔墨,无原则地任笔成体,聚墨成形。这是不懂挥运笔墨之理,更不知比拟效仿的方法,以致被笔所使,这样还想把字写好,岂不荒谬之极吗?
怎样消除笔使人的毛病呢?书谱上的一段话讲得很好:“窥其根源,析其支脉,贵使文约理,迹显心通,披卷可明,下笔无滞。诡辞异说非所取焉”。
此若弄懂弄通,笔墨自为人用。而人不为笔使矣。
下面谈谈去俗。俗字在生活中,似乎无关紧要,然书画如若染上俗气,则不可救药,画家半千老人说过:“画宁可失之高,不可失之沉。宁可失之生,不可失之熟。生有救,熟不可医矣”。“熟”近“俗”,诗、书、画之大病也。所以要去俗。
俗有两种,一种出自本身,一种出自外来。这两种俗气都是由大小二字中来。一个书法家或画家在生活中,不要太小气,太拘泥。一步一趋地老在小处着眼,这样会不知不觉地沾染上俗气。欲去此病,必须离小而远之,要以小看大多读多识,正大光明,不要甘为井底之蛙,不能以管窥天,须知还有乾坤宇宙。每下一笔,心存前贤,而不自专杜撰,其字与画一定不俗。更不要为了媚世悦容,而为画中乡愿与媵妾,此去内俗之法也。
外来之俗,往往来自处世事务的对方。例如有人虽爱书画,而不知书画的清高,身拥百万,庸庸碌碌,一股铜臭硬装大雅,竞诱之以利,或迫之以势不问书画家的情绪;不择时间,生硬无情地面求书画;胡乱指挥,妄加限制;忽然要求写这,忽然又要求给他画那;不知装知,不懂装懂,俗不可奈,令人生厌。就是免强应付,写画作品岂能不俗?如遇这种厄运,别无良策,只好婉而却之,或严辞斥而却之。故书画最忌点件,概因此也。此去外俗之法也。
对书法和画法来讲,不仅在人要去俗,尤其是在笔墨上、作品上,更要去俗。古人云:“宁有稚气毋有滞气。宁有霸气,勿有市气”。滞则不生,市则多俗。书画万不可令俗气侵染。去俗无他法,多读书则书卷之气自然上升,市井之气自然下降矣。商贾之徒,出卖文人血汗,为了迎时人之眼,形成他们单有的路子,把持拢断。书画一到市井能不俗乎?不仅剥削了书画家的利益,而且毁坏了中国书画的传统。
《书谱》有一段说:
(原文)“加以趋变适时,行书为要,题勒方幅,(即匾额)真书居先,草不兼真,殆于专谨;真不通草,殊非翰札。真以点划为形质。使转为性情。草以点划为性情,使转为形质。草乖使转,不能成字;真亏点划,尤可记文。回互虽殊,大体相涉,故亦旁通二篆,俯贯八分。包括篇章,涵养飞白。若毫厘之不察,则胡、越殊风者焉”。
(注释)此一段说明字形各种关系,有行程,有时间,乃书法一步一步的路子,而非市井的路子。明乎此,写字如行远,有行程有时间。所以书谱又说:
(原文)“抑有三时,时然一变,极其分矣。至如初学分布,但求平正(第一时)。既知平正,务追险绝(第二时)。既知险绝,复归平正(第三时),初谓未及,中则过之,后乃通会”。
(注释)这是说由平正到险绝,初学恐怕学不到,通过苦练第二步则过之。如此平正与险绝自然会而通之,这说的是写字的过程和火候。要想工夫到相当程度,人书已俱老矣,如同孔子说:“五十知命,七十从心”。这时就能够达到险夷之境,能够体会权变之道了,如同谋而后动,动不失宜,时而后言,言必仲理矣。
谈谈六书的关系及其涵养。涵养,是写字作画的重要第一关。字既写的不错,画也画的不错了,这不过是成形成章而已,还没达到登峰造极,所以必要蓄而涵之,温而养之。怎样才能做到涵养呢?涵养必须先知六书的性情,懂得六书的神韵,在这种基础上加以涵养,书谱有云:
“虽篆隶章草,工用多变。济成厥美,各有攸宜。篆尚婉而通(注:此篆之性情也)。隶欲精而密(注:此隶之结构也)。草贵流而畅(注:此草之神气也)。章务简而便(注:此行之安排也)。全系涵养之道。”
然书谱又说:
(原文)“然后凛之以风神,温之以妍润,鼓之以枯硬,和之以娴雅。故可以达其性情,形其哀乐。验燥湿之殊节,千古依然。体老壮之异时,百龄俄顷。嗟乎不入其门,讵窥其奥者也”。
(注释)此段不仅详申涵养之道,而且指出传统性是千古依然不变的,并提出学书者要体量自己年龄的壮与老,要及时的加紧学习。光阴不等待人,一百年不过顷刻。快快入门窥探书法奥妙之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