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我有两个最向往的地方,一个是海南岛,一个就是敦煌。海南已经去过几次了,而敦煌一直没有机会去。
近日,有朋友推荐了一本书,《我心归处是敦煌——樊锦诗自述》,但正赶上这几天工作比较忙,一直没有抽出时间认真读,先大概翻了一下,算是检视阅读吧。
这本书由樊锦诗自述,顾春芳撰写。樊锦诗讲述了自己在保护、研究、弘扬敦煌文化中的探索和实践,文字朴实无华,但却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一个在上海长大的北大才女,毕业之后,在敦煌坚守了57年,凭着追逐梦想的执着信念,参与并见证了敦煌的保护发展历程,“守一不移”,她的生命已经和敦煌融为一体。
对爱人,“相识未名湖,相家珞珈山,相守莫高窟”。
对家人,“我不是好妻子,好母亲”。
对敦煌,“我为敦煌尽力了,不觉寂寞,不觉遗憾,因为它值得”。
能够为挚爱的事业付出一生应是幸福的,像樊锦诗说的,只有在敦煌,我的心才能安下来,这就是一个莫高窟守护人的誓言吧。
除了樊锦诗,还有许多一代代的莫高窟守护人。他们带着对敦煌艺术的热爱和对事业的执着,每天面对佛经、佛像,像清教徒般生活着。宕泉河畔,长眠着那些挚爱敦煌艺术的莫高窟人,有雕塑家、学者、工匠,还有普通的工作人员,敦煌艰苦的生活并未能阻挡住他们对敦煌的热爱。
一辈子心里只想着一件事,奔着这件事去努力,做一个纯粹简单的人,是幸运的。
很羡慕像樊锦诗这样的人,她知道自己的内心,而且能遵从本心,一生如是。
我们许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都有一些想法,而这些想法总是在不停地变化,其实就是不知自己到底想要什么。
回想自己高考时,根本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父母文化程度也不高,说教最多的就是,要好好学习,将来找个能养活自己的工作,至于干什么,那就轮到什么就干什么吧。
如今几十年过去了,细想自己更适合做一些学术、专业方面的工作,可惜已经晚了。体制内的几十年走过来,学会了随遇而安,而专业知识已经忘得差不多了。
闲谈时说起,如果时间能够重来,还会选择现在的道路吗?
人生不会有重来的选择,如果遗憾了,那就是我们在最初的选择时,缺少一双慧眼,没有看到自己的本心。
接下来,我要先好好读一下这本书,弥补一下没去过敦煌的遗憾,当然,敦煌一定会找机会亲自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