载有钭姓的姓氏古籍荟萃
钭革非
笔者经过数年的查阅,现将载有钭氏的姓氏古籍有关内容汇集如下:
1. 现查钭氏最早见于姓氏书是南朝的《姓苑》(原本已失传)。现存的是(清)王仁俊辑《玉函山房辑佚书续编三种》中有何氏《姓苑》一书。《姓苑》中只有“鈄氏”两字。 《姓苑》,又名《何氏姓苑》,十卷。南朝宋何承天撰。为姓氏书。《隋书·经籍志二·史部》“谱牒类”有著录。何承天(370-447),东海郯人(今山东临沂市兰陵县长城镇人 ),南朝宋著名的思想家、天文学家和音乐家。
2. 北宋《姓解》记载:“鈄,两字并,天口切。”《姓解》为一本姓名起源研究专著,由宋代雁门邵思撰,以偏旁字类为一百七十门,二千五百六十八氏,景祐二年(1035)序。以偏旁分部。是书亡佚当在元末明初。莼斋在日本觅得国内久己亡佚之宋本,实乃明嘉靖年间,日本丰臣秀吉发动侵朝战争时,从朝鲜掠走之书。《姓解叙目》云:“原椠甚精,颇类唐石经,北宋本之极佳者。”
3.《通志•氏族略》:“鈄氏:天口切。今臨海有此姓。五代漢鈄滔為處州刺史。” 《通志•氏族略》,南宋著名史学家莆田人郑樵撰,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成书。《通志》为通史性的志书,共200卷,其中第一略《氏族略》为考辨、论述姓氏的专著,共收录姓氏2255个。
4. 《古今姓氏书辩证》,作者是(宋)邓名世,生活于北宋末南宋(1127-1279)初。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南宋著名学者,累官著作佐郎,在姓氏考证上成就尤高。《古今姓氏书辩证》:“钭:音天口切。四库本原注:‘音斗。宋《通鉴》:钭,他口、徒口切。《十国纪年》:吴越有钭滔。《急就篇》:钭氏,见《姓苑》’。”
5.《姓氏急就篇》: “钭氏见《姓苑》,吴越钭滔见《十国纪年通鉴》。”《姓氏急就篇》是宋代王应麟撰写。仿史游《急就》体,以姓氏诸字排纂成章,以便记诵。虽以记录姓氏为主,而胪列名物,组织典故,意义贯通。每句之下分注姓氏之源,篇末有自跋章。《四库全书子部类书类》著录。王应麟(1223—1296),南宋官员、经史学者。
6.《万姓统谱》:“钭,音偷,上声,天口切。今临海有此姓。宋钭滔处州刺史。” 《万姓统谱》,亦称《古今万姓统谱》,明代万历年间(1563-1620)凌迪知撰,140卷,另附《历代帝王姓系统谱》6卷和《氏族博考》14卷。内容以韵为纲,以姓为目,每姓下先注郡望和五音,并考出姓氏所出,而后依时代先后,分列各姓氏人物,记述人物的生平事迹,计收姓氏3700个。凌迪知(1529-1600),字稚哲,浙江湖州织里镇晟舍人,以文学和雕版印书著名。
7.《姓氏谱纂》,明李日华撰。载曰:“钭,宋钭滔处州刺史。”李日华,字君实,嘉兴人。明万历二十年(1592)进士,授九江推官。官至南京礼部主事。后辞官归家,奉养父母,里居二十余年。
8.《姓觽》明陈士元撰。载曰:“钭,天口切,千家姓云:临海族。五代史吴越王有都指挥钭滔。"陈士元(1516—1597),字心叔,明代湖北应城西乡陈岭人,明代官员。
9.《百家姓考略》:“钭,宫音。辽西郡。系出姜姓。田和篡齐,迁康公于海上,穴居野食,以钭为釜,支子别姓钭氏。”《百家姓考略》,对书中大多数姓氏的来源、郡望及其代表人物,作了些考证和简要介绍。王相,明末清初人,字晋升,大致生活在康熙年间(1662-1722)。生于临川(今天归属江西省),祖籍山东琅琊(临沂),因此他的作品往往署名琅琊王相。清朝学者,蒙学家。王相对《百家姓》加以笺注,称为《百家姓考略》。经他编辑的蒙学著作在明末广泛流传,在清代更是成为蒙学经典著作。
10.《希姓补》,明代杨慎辑,清代单隆周补辑。载曰:“钭滔,偷上声。宋处州刺史。”
11.《新纂氏族笺释》八卷(浙江巡抚采进本),清朝熊峻运撰。载曰“钭,辽阳郡,系出姜姓,田和篡齐,迁康公于海上,穴居野食,以钭为釜,支子别姓钭氏。辽阳望族刺史贤嗣宋钭滔处州刺史。”
12.《姓氏寻源》清张澍编纂。载曰:“钭氏,《辩证》云:钭音斗,天口切。《集韵》他口切,姓也。《通鉴》注:他口、徒口切,皆云姓也。《氏族略》今临海有此姓。《广韵》、《急就篇》并云:钭氏,见《姓苑》。胡三省云:何氏《姓苑》、《元和姓纂》皆无此姓,疏矣。″据道光戊戌年(1838)张氏自刊本校点。本书从史书、文集、稗官之说、州郡之志等中收集姓氏近4000种,叙述了各种姓的起源、发展及在历史上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据查到姓氏书看,王相《百家姓考略》是现存最早记载钭氏源流者。现代姓氏书基本据此认为:钭氏源于齐康公,以辽西为郡望。并载入2005年《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