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若干规定》,恰是一把“利剑”,直刺形式主义的“病灶”,为基层减负松绑,意义重大且深远。
形式主义如同无形的枷锁,不仅束缚了基层干部的手脚,更消耗了他们的热情与创造力。当填表报数、文山会海、过度留痕成为日常,真正服务群众、推动发展的时间和精力又从何而来?为基层减负不只是提升工作效率的举措,更是一场关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深刻变革。
形式主义的表现形态繁多,其危害之深不容小觑。有的地方将“痕迹管理”异化为“痕迹主义”,要求事事留痕、处处留迹,导致干部疲于准备各种材料报表,反倒没精力抓落实;有的单位热衷于打造“盆景式”典型,将大量资源投入面子工程,而忽视了真正需要解决的民生问题;还有的部门“以会议落实会议,以文件传达文件”,层层转发却鲜有具体举措,让基层在“空转”中疲于应对。这些现象不仅消耗着基层干部的精力,更让党和政府的公信力在“务虚”中打了折扣。
向形式主义“亮剑”,得找准要害,多策并举。首先要校准政绩观的“方向盘”。考核评价体系得往“实”里走,少看报表台账、多察实际成效,引导干部从“造材料”转向“干实事”,让“实干政绩”取代“材料政绩”成为硬标准。其次要给会议文件“瘦瘦身”。能合并的会议不拆分,可精简的文件不冗长,非必要的“层层转发”坚决砍掉,把“文山会海”挤掉的时间,确保基层干部有足够时间深入群众、解决实际问题。第三要规范督查检查考核,大幅压缩总量和频次,杜绝多头重复、重痕不重绩的现象。第四要推进数据共享和信息化建设,打破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让数据多跑路、干部少跑腿。最后还要建立健全容错纠错机制,鼓励基层干部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说到底,为基层减负是一场“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上级机关得先转变作风,多站在基层角度算“实效账”,少用“形式要求”压担子;领导干部得常到一线走一走,听听基层的真实难处,别让“办公室决策”脱离实际;我们每个人也该学会识别形式主义,少些“表面功夫”的追捧,多些“求真务实”的认同,共同为实干者撑腰。
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既是推动基层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只有用好这把“利剑”,坚决斩除形式主义“荆棘”,才能让基层干部轻装上阵,把更多心思用在听民声、察民情、解民忧上,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基层的坚实底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