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卡尔波普尔 证伪原则 三个世界 知识增长 不同意见
字数:1897,建议阅读时间:15分钟
关于什么是科学,20世纪的主流是实证主义。根据维基百科的记载,科学是“通过经验实证的方法,来对自然现象进行归因的学科”。一般来说,科学涵盖三个方面的含义:观察、假设和验证。
但是,20世界的奥地利哲学家卡尔.雷蒙德.波普尔对经典的“经验主义”和“观测-归纳法”进行了批判,提出了“证伪主义”,来清晰的划分科学和非科学的界线。
一、科学和非科学的划分
波普尔认为,如果一个理论是可证伪的,那么它就是科学的。( if a theory is falsifiable, then it is scientific.)
他认为证伪主义有两个优点:
1、如果用科学是证实的话,不可能有足够多的实验数据,能证明一条科学理论绝对无误。比如人类要证明天鹅是白色的,必须要证实所有存在的天鹅,都是白色的。即便你看到1万只天鹅是白色的,只要有1只黑天鹅出现,那么前面所有的证实都将会被推翻。
2、证伪主义可以避免对错误理论的辩护。如果坚持证实主义,如果理论出现与经验相悖的情况,人们可能会通过假设和限制来让理论符合经验。但是这样的假设,往往是不科学的。
所以,证伪主义认为,所有的科学理论,都不过是猜测和假说,它们不会被最终证实,而却可以随时证伪。
证伪主义认为要通过试错法,去对大胆提出的假设和猜测进行证伪,也就是寻找和这一理论不符的事例。然后通过根据验证来修正理论,不断重复这一过程,直至理论被完全颠覆。通过不断的试错,可以得到不断逼近真理的假说。
二、波普尔的三个世界
波普尔将世界分为三类:
世界一:客观的物质世界和事件;
世界二:由人类心灵主体和感知组成的世界;
世界三:客观知识组成的世界;
其中世界一和世界二的划分,来自笛卡尔的心物学说(二元论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世界二和世界三的划分,来自于康德对客观知识的追求。波普尔认为,科学不是有无意义的判断标准,而是是否作为客观知识属于世界三。
三、知识增长的方式
波普尔认为知识通过以下的方式增长:P1→TS→EE→P2。
针对一个问题P1,可以尝试通过提出假说来解决(tentative solution)。但是针对一个问题的假说不止一个,只有经过严格的验证,才能保留在知识体系中,其他方案则被淘汰。然后假说通过证伪来消除错误,也就是EE(error elimination),从而修正得到问题P2。然后开始下一个循环。
随着问题的深入,对问题提出的假说正确性也就越来越高。科学知识的积累不仅仅是数量上的增长,而更应该是新理论替代就理论的质变。
四、证伪主义的不同意见
1、有些科学理论不可证伪
比如说概率问题,如果要证伪的话,只能通过小概率事件来证伪,而且只能是从统计学的意义上证伪。而波普尔所说的证伪是必须在逻辑上进行证伪。
另外,波普尔说的科学理论是全称命题(所有的天鹅都是白色的。这就是一个全称命题),而科学理论中的一些特称命题(有些X是Y是一个特称命题)也是不可证伪的,比如说宇宙中存在暗物质、暗能量。这些命题在我们看来是科学假说,但不可证伪。
2、可以证伪的不都是科学命题
这个观点有一个前提需要说清楚,就是波普尔的“证伪主义”中的证伪是科学的充要条件。
不是所有可证伪的理论,都是科学的,这点其实比较容易理解。比如有些占星术是可以证伪的,那么占星术是否属于科学范畴,这是存疑的。按照波普尔的标准,很多形而上的东西,可能都会归于科学范畴。
3、整体论者的观点:单个命题不能证伪
科学命题的成立,必然有许多的前提条件和假设,这些条件就是一个集合。比如我们在科学实验中,要用到很多观测和检测设备,比如显微镜。如果实验得出来的结论和预测不相符的时候,可能是因为实验中其他的因素,比如说显微镜出现问题,或者通过显微镜检测这个测量手段本身存在问题。
这个时候,你并不能确定是集合中的哪个条件出了问题,所以你也无法证明是该命题被证伪。
因此,可以证伪的应该是一套理论系统,而不是系统中的单个命题。
这就是整体论者的观点,在证伪单个命题P的时候,它总是可以加上一个新的假设,得到一个新的理论假设,从而使这个新的假设不被证伪。
五、总结
波普尔的科学哲学,其核心观点也就是在于“证伪原则”,但是,这仅仅也是科学哲学流派中的一种而已。按照波普尔的观点,科学理论都只是暂时的、尚未被证伪的假设、是具有阶段性的。那么他自己提出的理论,按照证伪原则,也是一种目前尚未被证伪的假说(或许已经部分证伪)。因此,我们照样也不能迷信波普尔,而是应该大胆假设,寻求更加逼近真理的科学理论。
作为独立学者,王东岳先生提出了“递弱代偿”的观点,东岳先生的《物演通论》我并没有看过,但是他在喜马拉雅所开的课程《王东岳的中西哲学启蒙课》我有收听。在节目中,我发现王东岳先生的观点,是在对中西方哲学整合的基础上,经过自我思考提出的,其中,某些观点就是基于波普尔的科学哲学理论,但是他放大了证伪主义的适用范围,并且得出了截然不同的观点,这点我们将在下一篇文章中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