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列家书》让我们先问自己一个问题:“上帝会让你于此时此地做什么?”这会让我们明白,所有人的存在都不是单单为了你自己,而是为了彼此。
对于怎样掌握事物的规律和先后顺序我们需要学习。比如,需要保留哪些习惯的事物,需要丢弃什么;需要补充什么,该放弃什么。看到这段话的时候首先想到的是《断舍离》这本书,其实有时候我们需要断舍离的不仅仅是外在的物品,那只是一种丢弃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学会定期为自己的心灵进行清理,每天以空杯心态迎接新的一天。
毫无疑问,我们每个人都会离开这个世界,没有谁能知道具体是哪一天。或许是几十年后,也或许就是明天。我们可以做到的,只是尽量充实地过好每一天。不过我想说的是,谁能真的做到玩得起这个智力游戏,或者真的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呢?何况,获悉两年后“也许”会死与“肯定”会死之间天差地别。
一切伟大的宗教都体现着对书籍、阅读、知识的热爱。每本书都不尽相同,而相同之处在于我们对每本书的敬意。因为任何时候,只要你读的是一本好书,它都能影响你的生活,即使你自己并没有意识到。“腹有诗书气自华”这句话不仅仅只是理论,董卿身上的那种诗词底蕴不仅仅是数量的积累,而这些内容也在生活中起着作用,进而内化成了自己的底蕴。
“当我去世界各地的难民营时,人们总会提出对书的需求,有时书甚至比药和庇护所的作用还要重要。”因为书中的世界可以让他们对明天充满美好的动力,虽然身处泥沼但是依然心向清泉,你看那些孩子的眼镜依然清澈明朗。
阅读的方式因人而异,因为生活节奏过快,慢慢坐下来读书的情景很少看见,现在更多人愿意花少量的时间获取知识,听解读,看简介,搜总结……其实这些并不是真正的阅读。实际上,读简介和阅读是两回事。简介是对内容的浓缩、分割,也言简意赅;而阅读是更广泛的、详细的叙述,还要连续不断地增加和拓展内容。就好像旅游,有人直奔目的地拍一张“到此一游”的照片就证明来过,而有人喜欢慢慢游览,感受风土人情,不仅仅是来过。
看书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看书是为了接触其他人和其他国家。阅读吸引读者的原因,在于它是中立的:这正是文学最可贵的地方。书对谁在阅读它们,或者谁没阅读它们毫不在乎。所有的读者地位都平等。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只要对你有所帮助相信作家都会特别欣慰,因为实现了它应有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