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国家公祭日

又到12月13日了,每逢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我总想写些什么,可又不想去触碰如此敏感沉重的话题。

与之相关的记忆最早停留在一本历史书上,名字已经记不大清了,随后带着好奇去看了部吴子牛导演执导的电影《南京大屠杀》,少时的我心里着实留下了不浅的阴影,一个不敢涉及的历史领域。

直到上了高中,看到一则新闻,日本极右翼份子拒不承认南京大屠杀事件,甚至篡改教科书。那天中午吃完饭我进入了图书馆,从那天开始,我每天都早早吃完饭利用有限的时间泡在了图书馆里,不为别的,只为那一咽不下的气。

在那期间,我看了《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最漫长的十四天》、《南京大屠杀全史》,还有张纯如的《南京大屠杀》等书籍。一时间收集资料、分析资料、总结资料成了我的固定项目。关于南京保卫战的手绘图,战场每一天各区域战情变化、甚至唐生智等人的指挥方策我都深入研究,闷在里头带着少年的满腔愤懑,誓要证明这段铁的历史。

到了高二,课业压力加重,逐渐有些力不从心,这项工作慢慢也就从我生活中淡化了。直到国家确立首个国家公祭日,我的热情重新被点燃。还记得那阵子荣老师让我们每天都写点随笔,我就好像有了尚方宝剑一般每天都拿我的随笔本完成未竟之事业,其他课就悄咪咪画地图。不知不觉,手里头有了四五万字的心血。本想着高考完整理完去尝试出版,结果却不知所终,很大概率被当成废纸处理了吧,当然这是后话了。

得知努力付之一炬之后,伤心了好久,后来也就释然了,这些伤疤早就该化成历史的尘埃去抚慰三十万同胞亡魂了,这段历史应该牢记在心,激励国人前行才是最好的归宿吧!

读了大学,面对这段历史,我渐渐不像以往那样冲动,呼喊以牙还牙,反而觉得理性看待这样的痛楚可能会客观些,会有些更深刻的感悟理解。在面对南京大屠杀这个民族伤痛的时候,站在更高的角度,以不让类似事件再次出现为目标而进行研究和讨论,而不是再仅仅扣着政治立场和国别情绪来争执对立。更深层次的去分析日军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人类的暴行,分析日本当时的国情社情军情。

在悼念同胞的同时,也替日本人民感到可怜,那群活在一种“集体失忆”中的人们,并不是因为苦难太过痛苦而选择遗忘,而是被剥夺了接受历史的可能性。

曾经数次计划去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可终未成行,对鲜活个体生命的瞬失感到共情压抑,对生命脆弱性的恐惧。

可以宽恕,但不可以忘却。———约翰·拉贝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