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要有特色。
今天听了清华附小胡兰老师教学朱自清先生的《冬天》一课,很受启发。
首先,注重朗读。在这短短的一节课里,有表情朗读,个人朗读,集体朗读,小组朗读,品读,表演朗读。各种各样的读,让学生反复接触文本语言,将学生带入了朱自清那寒冷而又温暖的“冬天”。
其次,教给方法,学会赏析。第一,她引导学生从寻找冷暖词句的角度让感受到外围环境虽然寒冷,可是家人在一起吃豆腐,父亲为哥三个夹豆腐的暖暖亲情。第二,在引导学生体会动词的表现力时,她调动学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验去感受父亲当时的爱。让学生结合体验,对文本进行了很多创造性的添加。比如“父亲向前探着身子,睁大眼睛,仔细看着锅里,小心翼翼的夹着豆腐,生怕掉下来……”这样做是为了更好让学生身临其境,与作者一起吃豆腐,真切感受暖暖的父爱和吃豆腐时的喜悦幸福。这种方法不但丰富了文本内涵,还引导学生将课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对学生的写作有非常好的指引作用。并在关键时刻点明这就是“镜头感”,学生在理解文本的同时,还学到了赏析的方法。这样也把学生的生活经历调动起来,下次如果再写类似亲情的作文时,一定会是独特的父爱。第三,教学中胡老师还通过去掉关键词、替换关键词的方法,在学生逐步体会亲情无需修饰,让学生品味体会作者朴实无华的谈话风。
接着,对主题的挖掘。不只停留在了普通的亲情、友情、爱情,而且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到很多情感是转瞬即逝的,我们要珍惜。要理解父亲,理解周围的人。
最后,拓展部分,传承文化。在拓展环节,我们一般是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感受,但是胡老师对于文章主题句不厌其烦的让学生发言、展示,最后还要求学生由此想有关梦诗歌名言。这一环节,不仅实现了课内外衔接,又承接了诗歌文化,觉得课堂就有了很厚重的文化感。
我们今后备课不仅只抓住课文,应该延伸到文化,延伸到现实,因为学习的目的是运用,让学生觉得我们的教学是有价值的,是与众不同的,独一无二的,无可替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