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洁老师,我知道她,是在“当当网”买关于班主任方面的书时,我就看见于老师出版的这样的一本书——《我就想做班主任》,从题目看,我觉得这位老师是否有些夸大其词:现如今哪有这样的老师?但这次亲眼见到了于老师,并且听了于老师的讲座,我不仅被她娓娓道来的育人故事而感动得潸然泪下,而且对她佩服得五体投地,我下定决心,一定要买她的书来读一读。
于老师是一位真正不为名利,只为潜心育人的好班主任。曾经到人民大会堂被习主席颁发过“全国模范教师”荣誉证书的老师,在大家猜测她要走领导岗位时,她明确自己人生目标——我要到哪里去?毅然决然守护在一线当班主任。在快要退休的前几年,还走进了乡村学校,帮助那里的教育。他还把他的儿子培养成了人民教师,并且儿媳也是教师,一家人成为光荣教师之家。
“徐特立人生五十开始”,对于这位站在台上气质优雅,风度翩翩、热爱教育的于老师,我还有什么理由可以停止不前,甚至退缩呢?于老师说,当班主任做教育,最重要的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教师与家长的关系。围绕“小胖”的故事,她道出了心中的博爱与善良,把一名后进生当做自己的儿子来教育,最后“小胖”成长为自己所期望的模样,于老师及家人都为他感到自豪。教育就是要“立德树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千年大业,我们对教育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一腔热忱。
于老师从三个方面展开她的讲座:
第一、不要打击,要打动。教师与学生,与家长的关系,非常重要,从于老师每教一批学生,与学生,与家长,厚厚的的几摞家校联系本就可以看出。一篇篇真笔日记,于老师掏心掏肺,找到孩子闪光点,肯定家长在教育方面的不懈努力。人做好再努力。一句“我欣赏你!”的批语夸赞,让学生重拾自信,让他们感觉到人生是明亮的、是要充满自信往前进。要让每个孩子都成为成熟、稳重、平和的成年人出现在他面前。于老师利用讯飞语音QQ版,把与家长和学生的手写稿变成电子稿,做电子文集。“弘毅少年”“石榴花开”等展本,把学生的作品塑封好,展览在学生能看得到的走廊里,让每位学生都获得成就感。我们班主任带着眼睛看美好的世界。孩子们渴望被看见。于老师特别重视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坚持,看到学生的多方面,它认为“爱劳动的学生不会抑郁”。我们国家2021年新课程标准颁布了,也要求把劳动课程从小学一年级开始写入课表,每周至少一节课,但于老师在多年前就这样做了,可见于老师在教育理念方面具有前瞻性。她引导学生在假期要学做三道菜,家访时学生亲自露一手。为了培养学生积累古诗文和朗读背诵的能力,于老师假期录制音频背诵下学期的古诗文。马克思认为,对脑力劳动者而言,做体力劳动是最好的修行。做家务,放空自己;做瑜伽,修炼心性。于老师认为活着的一项重要技能就是要学会做菜,这也是最基本的生存技能。于老师说,理解底层人的痛苦,才会有悲悯之心,要做有温度的教育,越劳动越有味儿。比如,空心菜是怎样长成的?可以怎么做?需要学生带着对做菜有一颗探究的心,去研究多种做法:是用蒜泥凉拌呢?还是清炒?这也像极了现在教学所倡导的项目式学习,通过对驱动性问题的探究,最终可以产生好几种作品。于老师坚持更学生,跟家长书信往来,采集学生在校生活的照片,跟学生和家长书信交流都要买最漂亮的信纸,这不是讲究一种美感,对学生和对家长审美能力的培养吗?要说的都在字里行间,文字如何如何入心扎心。于老师接新班后,一个月后必然会给给家长的写信,夸孩子的优点,说自己的培养情怀,说孩子的不足,渴望家长配合做的事,最后署名:你的朋友 于杰。这样,一下拉近了自己与家长的距离,家长们招招手就来了。于老师也坚持给自己的孩子写信。在每个关键时刻,一写二放,促进母子的交流。于老师感慨道:带着极度的功利心教育孩子,付出一点点就急着要收获,那是不行的!付出了可能颗粒无收。于老师坚持写教育叙事,记录成长,建一个人的群,建立相册。感受教育的艰难,你会教书育人,会教自己的孩子,会教别人的孩子。
第二、不要绝望,要希望。为理想拼搏,虽苦犹甜。三年磨一剑,三天定乾坤。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对于“小胖”的教育,首先,于老师让“小胖”信任她,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从一个叛逆的、肥胖的,自己穿一件胸前印有“天才”儿子的小子,到决定跟于老师姓,叫“俞圣杰”,感觉一切是那么机缘巧合,又是那么天经地义,家长和孩子对于老师的全盘接纳,但于老师在他的成长中反复给他擦屁股,哪有什么一天两天就能转化成功的后进生?也有可能你付出了也没有任何回声。师生关系前面站着人与人的关系,反复找优点,让“小胖”做第一排,帮老师当领读委员,他干得可带劲了,每次大喊一声:“快读!”倾其师信其道,他模仿老师读课文,描摹老师的字。“坐第一排是儿子,帮老师擦黑板,老师爱写板书,也要求学生及时做笔记,写满了赶紧要擦”“对所有科目老师都要好,都要及时擦黑板”,其实,扭转所有老师对“小胖”的看法,这样“小胖”在各科老师心目中的印象都随之改变,让他获得了前进的动力,相信“努力就会有所收获!”。“班级好声音”,“个人朗诵赛”中不动声色地刷存在感,获得自信。于老师夸她:“长得胖的人具有领导才能”。小组朗诵赛中他勇当组长,为了拍照显瘦,于老师指导他穿黑衣服,站在两人之间。“天才”到“世界和平”的俞圣杰,谦谦君子,温婉如玉,个人形象气质是硬实力,于老师提醒他锻炼减肥,“网易猎头”说,越努力越幸运!一个老师对于孩子的意义,就是老师要做夜空中最亮的星。于老师根据“55:38:7”定律,是指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效果:讯息中有55%的意义来自视觉的身体语言(仪态、姿势、表情),38%的意义来自谈话时的声音面(语气,声调,速度),仅有7%的意义来自实际说出来说话内容(遣词用字)。也就是说,肢体语言足让我们得以看穿与触及对方潜藏的无声讯息。可以一声不吭,对方也可能从姿态、表情、眼神和声调中探测出对他是好感或反感。同样地,即使一个人说的话再好听,也可能从他身体的紧绷和空间的维持中,知道他在说谎。懂得与学生沟通的原理,在教室上课不会播放太多的PPT,因为往往是过眼烟云,一闪而过,没有意义;讲题时讲解题思路。于老师更懂得:班里排名第一的“小老师”,成绩第一,会不耐烦地教倒数第一名,根据这种情况,于老师找到了帮孩子结对子的原则:接对比自己好一点儿的对子,自己要发光,靠近他,投射到他身上。现如今,我们往往想把教育管好,但往往被分数牵绊。
第三、不要定式,要开发。关注留守儿成长的艰难,开发留守儿童课,用代表教读的方式,录音频发给妈妈,让妈妈摁着音频,监督孩子学读,家长办不到,这就是教育的艰难。没米吃,吃为何不吃肉呢?一些家长在外打工,生活艰难,为了活着,用尽了洪荒之力。了解是塔底,合作是塔尖,要了解家长,产生共情。一线小老师,先做自己,微光也是光,一粒米也是饭。我们的理念就是:能救一个学生就救一个学生,能救一个班级就救一个班级,能救一个家庭就救一个家庭。我们对学生耐心,坚定且温柔,电梯边、地毯上……这些让人心酸的一幕,让我们对这些在外务工的家长产生一丝悲悯之心,更多一份理解和关爱。我们要培养农村包围城市,扬长避短。我们不要做那个特扫兴的人:“你班有几个100分?一分丢在哪里?”。“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胡适)。知足常乐,常乐知足且上进。有时候教育没有技巧,就是一颗真心,一片真情。行百里者笑九十,都是骄傲的表现。于老师早晨用微笑迎接每位学生的到来;放学,又一定要跟学生挥手说再见。她一直努力到每位学生毕业的那一天。只管耕耘,只管努力。于老师出版的《我就想做班主任》、《致青年教师的信》、《给青年班主任的建议》都值得我们一线班主任拜读,他一年受到第一年当班主任的儿子的44封求助信,她认为所有菜鸟遇到问题都是相似的。我们班主任迫切需要建立自信、建立阳光心态,用明亮、明朗的心去照亮学生,做出教育本来的样子。于老师在意色彩给人的感觉,他认为天空蓝、水仙黄,都是一种明亮的感觉。不怨不艾,植荒十年换一时春生。亦时亦友渡人渡己。于老师传承好家风,把自己做成榜样。
对于青春叛逆期的孩子,于老师用故事感动每个人。于老师待人有一颗善良和同情之心,她理解每个家庭在教育方面的难处,找寻到最合适的解决办法,帮助一个家庭,就帮助一位孩子的成长。于老师于老师以心换心,用文字打动人,希望闪亮自己,照亮别人,链接迎接良好的师生关系,才有良好的学校关系。学校联系本,共同看见人的美好。于老师有魔法,让每个孩子都出彩。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我们往往要走很远的路,才遇到了一起出发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