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童时代,父母无条件的爱就像是在打造一个安全岛。心中有了安全岛,孩子才会信心十足地探索世界、与人交往。他们深信,如果受伤了、受挫了,可以随时回到这个安全岛上来。
随着年龄增长,这种安全感会沉淀入孩子的潜意识,成为他们的生命底色。这样的成人会信任值得信任的人,一如儿童时期信任爸爸妈妈那样。他们很少猜疑别人的心思,会自动识别并远离那些不值得信任的人。他们也会受伤,但伤口总是会比较快地愈合。
也就是说,孩子如果被健康地养育,得到了足够的爱与自由,心中有一个安全岛,他是会朝向主流社会所认可的价值倾向发展的。之所以会成为“网瘾”少年少女,常见的原因是,他们没有一个可靠的安全岛。他们被父母、学校‘遗弃’了,反反复复受伤,始终找不到一个安全的地方。于是,他们去网络上构建新的、虚幻的安全岛。
网络是唯一可以将他们破碎的心兜住的地方,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如果没有网络,他们可能会支离破碎,受到更多伤害,做出更可怕的事情来。
书中讲了一个令人心碎的故事。小芸经历了无数的无助与挣扎,都没有人在意她的感受,后来终于“上网成瘾”。
因为是女孩,父母为了再生一个弟弟就把她送到外公家藏起来了,连母乳都吃不到,在婴儿的世界里,吃就是爱。被藏、没有妈妈的爱、抚养者也对她不够好,这一切注定了小芸极度缺乏安全感,觉得自己是个没人要的孩子。她努力学习,这样爸爸妈妈就会对她好。所以好成绩曾是她小小安全岛上的基石,而不是爸爸妈妈无条件的爱,她得到了暂时的安全感。
五年级时,意外摔断了右手,需要休养、治疗,她害怕极了,哭诉说自己“一辈子不能读书了”。其实她是在担心自己没有好成绩,就再也得不到妈妈的爱了。她以罕见的意志坚持痛苦的治疗一声不吭。她太害怕不能上学了。
终于恢复好,她的成绩还是一落千丈,她崩溃了,唯一的基石坍塌了。可惜妈妈没有在那时陪在女儿身边告诉她“无论你怎样我都爱你,你都是我心爱的女儿……”也没有人拥抱她理解她,而只是说教。
不碰触感受,一切都在原点,甚至滑落。
于是,她去了网吧。在那里,她找到些许的安慰。后来妈妈因担心她的学习终于将小芸接回家,可妈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要看你的成绩的。回家后小芸对于家的美好幻想完全破灭了。她又只能去网吧,然后学校也抛弃了她,她就彻底沉浸在网络里了……然后又转学回老家,即便小芸取得了很多优异的成绩,她却再也难信任了,又出现了新的“症状”……
这样反反复复,遍体鳞伤。其实父母应该意识到并接受,尽管孩子已16岁但其实好凶依旧是那个四处寻找安全感的小女孩状态,他们必须重新给她无条件的爱,小芸的心才有可能一点一点地回暖。小芸也要知道,自己已经长大,有了更多的力量和资源。这样双方的努力,才有可能将她的网瘾转化去更有意义的方向。
我们现在有那么多的留守儿童,像小芸这样的不在少数。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要给予他们足够的安全感,妈妈最好亲自带孩子到三岁,因为那时才能形成客体稳定性与情感稳定性。也就是说,孩子只要确认对方是爱自己的,那么不会因为时空的距离而对这一点产生怀疑。
只有这两个概念形成后,孩子才能承受与妈妈的长时间分离。研究表明,如果孩子三岁前,妈妈与孩子有了两个星期以上的分离,那么很可能会对孩子造成强烈的创伤。
一个又一个的母亲觉醒,一个又一个的家庭觉醒,家庭支持母亲,母亲支持孩子,才能让孩子三岁前体验到被接纳、被祝福的无条件的爱,孩子才能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