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宗元生平

按照计划,今天随随便便做了一点力量训练,查了一些资料,这几天不能太累,且闲散着吧。看到柳州有个柳侯祠,是柳宗元被贬官的地方,学习了一些柳宗元的知识。

柳宗元(公元773—819年),字子厚,祖籍河东郡(今山西省运城市永济、芮城一带),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散文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他年少成名,进士及第,是永贞革新的核心成员之一,改革失败后先后被贬永州、柳州长达14年,最后卒于柳州任上。柳宗元的一生,“勤勤勉励,唯以中正信义为志,以兴尧、舜、孔子之道,利安元元为务”。

唐代宗大历八年(公元773年),柳宗元出生于长安。其祖上是河东望族,世代为官,其父柳镇曾任侍御史等职,母亲出身于范阳卢氏。这样深厚的家学传统,对其成长大有裨益。

柳宗元33岁。因为参与永贞革新,他先被贬为邵州刺史,赴任途中,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永州)司马。在永州,他生活了10年。10年间,他寄情于山水,“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就是他生活的写照。《捕蛇者说》也是在这期间完成。他用犀利的笔锋,深刻揭露了统治者对农民的横征暴敛,为底层悲苦的民众呐喊,发出了“苛政猛于虎”的强烈控诉。元和十年(公元815年)一月,柳宗元接到了一纸进京的诏书,悲喜交集。然而,进京不到一个月,挚友刘禹锡“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的诗句被认为是在讥讽权贵,柳宗元也被牵连。两人在朝中再次受到攻击,柳宗元被贬到更远的柳州(今广西柳州)做刺史,所谓“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柳宗元没有就此沉沦,中国士大夫“宠辱不惊”“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精神在他身上得到了充分体现。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春天,柳宗元从长安出发,赴柳州上任。刚过不惑之年的柳宗元也许想不到,这一去将在远离故土千里之外的偏僻边地走完自己短暂失意的人生。3个月后,柳宗元来到了柳州。那时候,西南边陲地区社会经济发展落后,当地乡民未开化的民俗民风盛行。柳宗元废除了一些落后的、明显带有原始部落特征的野蛮习俗,积极推行朝廷政令,切实解决百姓问题,成效显著。

当时的柳州盛行以奴抵债的陋俗,使得柳州户籍人口不断减少,生产受到严重影响。对此,柳宗元制定了具体方案,令被抵押之人可以赎身归家。特别贫困的,可以用自己劳动所得的工钱与之前欠下的债务进行抵消,偿还完债务就可以恢复自由。这样,一方面避免了因方式过激,激化与地主的矛盾,另一方面也释放了很多奴婢。柳州还盛行用鸡骨占卜、祭祀鬼神的习俗。人们生病后,不去寻医问药,而是请巫师到家中做法驱邪,杀牲畜以祭祀,祈求神灵保佑。若病体始终未愈,则被认为是被神灵所弃,只能等死。面对这种根深蒂固的陋习,柳宗元积极进行宣传教育,劝阻百姓滥杀牲畜,同时严令禁止巫医骗钱害人,劝导人们生病时及时就医。柳州霍乱病流行时,柳宗元不幸被感染。他不仅亲自到民间寻找医方《盐汤方》,治好了自己的病,还以自身为例,劝导民众积极治疗,解救了许多饱受病痛折磨的百姓。此外,他还亲自种植草药,编写《柳州救三死方》,教授百姓习练五禽戏强身健体,培养本地医生等。

由于深受迷信思想的影响,柳州百姓不敢动土打井,吃水用水非常困难。柳宗元组织百姓开凿水井,让世代以雨水和河水为生的百姓喝上了洁净甘甜的井水,并为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和经济作物提供了便利。柳宗元组织乡间的闲散劳力开垦城外荒地,使得柳州耕地面积大增。同时,为了美化环境、防护河堤,柳宗元还带领部下和百姓一起在河畔种植柳树,当地流传一首民歌赞扬他:“柳州柳刺史,种柳柳江边。柳色依然在,千株绿拂天。”他还在柳州大力倡导使用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提高土地利用率,在种植粮食作物的同时生产经济作物、饲养牲畜,使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柳州之所以民风未开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当地不重视文化教育。初到柳州,柳宗元发现文宣王庙破败不堪,于是下令重修孔庙,大兴儒学,用儒家的仁、义、礼、智、信去教化柳州百姓。他还亲自创办很多学堂,出资捐助穷困的读书人,采取各种方法鼓励百姓读书识字,从根本上移风易俗。柳宗元以身示教,在政事之余,指点当地年轻人写文章、练书法,吸引了许多学子前来求学。自柳宗元开始,柳州地区文化昌明,“鸿儒硕生,后先相望”。深受民本思想影响的柳宗元,提出了“官为民役,利安元元”的政治主张,认为官员只有对百姓怀有感恩之心,真正为民服务、为民谋利,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在柳州的4年,是他人生中最后的4年,也是其政绩最突出的4年,“宗元在柳,多惠政。及卒,百姓追慕,至祠祭享,血食至今”,故后世也称其为“柳柳州”。

摒弃偏见 促进交融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到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柳宗元在永州、柳州两地生活了14年,深受两地少数民族的尊重和敬仰。他摒弃当时华贵夷贱的偏见,积极维护与少数民族的友好关系,架起友谊的桥梁。虽然初到柳州,面对的是难以逾越的语言和文化障碍,柳宗元还是放下身段,了解、理解、尊重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写下了很多朴实无华的诗句。在《柳州峒氓》中,他写道“愁向公庭问重译,欲投章甫作文身”,表达自己迫切想要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百姓生活、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的心愿。很快,柳宗元获得了当地少数民族百姓的尊重,许多政策也得以顺利贯彻和落实。他不仅让少数民族百姓乐于接受中原先进的思想与技术,思维更加开放,还将少数民族地区的山川风物、民风民俗加以宣传推广,加强中原与少数民族地区百姓的沟通和了解。在柳宗元的诗文中经常可以看到相关记载。《永州八记》就是他踏遍永州的山山水水后创作出来的,将以往不为人所知的永州山水特有的风姿展现在世人面前。在柳州时,他不仅写出了著名的散文《柳州山水近治可游者记》,将当地雄姿各异、奇景壮丽的群山风貌以及溶洞、暗河等自然景观以优美的文字一一呈现,还对柳州龙壁山上的奇石进行了加工,制成墨砚等赠给好友刘禹锡和卫次公。这些做法极大提升了两地在中原地区的知名度。

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唐宪宗实行大赦,在河东老乡、观察使裴度的说服下,敕召柳宗元回京。但是,柳宗元没能等到那一天。十一月初八,柳宗元在柳州因病去世,终年47岁。柳宗元一生清廉,身无长物,只留下两个幼儿,老大尚不足4岁。翌年遗体回乡安葬,费用竟然还是河东老乡裴中立资助的。340年后的南宋绍兴二十八年(公元1158年),宋高宗因惜其才,加封柳宗元为文惠昭灵侯。“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这是柳宗元在柳州病亡前不久写的一首诗。回顾他的人生,可谓大起大落。少年才俊,英年失意,一生与贬谪相伴,但始终不忘做人为官的初心且终身奉行。正像他诗中那位“独钓寒江雪”的渔翁一样,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始终支撑着柳宗元一路前行。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