傍晚的天,有一丝蓝,突然光一闪闪的,拨云撩雨,路上的人没有防备,个个心里充满着抱怨。
而此时的很多人更多的是焦虑感。
有的人面临着毕业季里要不要跟男朋友分手,有的人面对本科毕业要不要继续考研,有的人工作满1年要不要考虑跳槽...
《麦肯锡:做不焦虑的年轻人》书中曾提到,要把个人和内在为最终动力,说俗一点就是定义自己的人生价值,在自我觉醒的时候,要对自己内心的恐惧不断探索,接着就是做回自己,追求梦想的时候,像年少轻狂的嬉皮士和疯子一样的不要理智。
毕竟生活的压力步步紧逼,我们一刻也不敢停下。
1
小月是一个面临毕业的本科生,是个性格活泼的漂亮女孩,也善于交际,也爱好写作,也在简书圈了不少粉。
平日里少不了参加一些社交活动,插花、分享读书、环岛骑行等等。
可以说,她活成了很多女孩内心最想要的生活,单纯美好。
近日来,她的烦心事却越来越多,如胶似漆的男朋友离他而去,导师开始不停的催促她去报名考研的名额。她开始犹豫了。
她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一方面,她不想放弃自己学习新知识的机会,她知道一旦进了社会,自己会变得微不足道,知识面变成至关重要的一步,而另一方面,如果继续读研,会不会脱离外界的接触,朋友是否会一个个离去,自己该如何抉择。
我觉得,其实这就是一个时代的共病,我们太害怕自己会落后,我们太害怕自己会停留,我们太害怕曾经站在同一起跑线的人,如今都跑到我们的前头。
其实,就要看自己想成为怎么样的人。
是想通过学业的提升,晋升到公务员以及更高层次的路上走,还是静下心来思考,通过自己擅长的交际能力和组织能力做些公关相关的工作,然后在社会上依旧取得学习途径。
如傅盛所说,人与人的根本区别在人对事物的认知上。
其实学习,不只是读书、也可以是与人交流,可以是生活中可以接触的各种方式。同时也可以选择自主攻读NBA等途径。
2
之前中青报做过一项针对青年白领的调查,调查称百分之34的人经常焦虑,百分之62.9的人偶尔焦虑,而只有百分之0.8的人表示从来没有焦虑过。
之前群里有个90后自媒体人这样问道:“想请问,没有安全感,老是感到焦虑,跟从小的生长环境有关吗?”“我总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不知道为什么。”
年纪已到35岁的杨姐,被家里催婚催的不要不要的。就连过个年都要飞到国外避避难。
一开始真心为了顾及长辈们的感受,她接受了各种七大姑八大姨安排的相亲,频率基本每周一个,不过都不太理想,要么就是直接要求闪婚要孩子,要么就是还没长大的奶嘴男,说自己已经有几套房,车什么牌子的...
拜托,杨姐可是新时代的女性,男人对她来说,什么都不是。
不过也是嫁人这个事情,她已经不止一次跟家人闹翻,她内心不想这样。虽然在外再硬的是女强人,其实她内心还是个比较顾及亲情感受的人,她希望父母理解她的想法,她甚至提出不婚的想法,也许她内心的感情是深深被伤害过的。
又怎么能不焦虑呢?
亲情是我们最深的眷念,不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会记得回家。可感情这件事真的急不来,女人不再是依靠嫁人生存一辈子,我们也不再以婚姻来评判幸福程度。
有人把焦虑症称之为中国这一代人的时代病:
看电影只能去电影院,不然就只能快进;玩社交网络一分钟要刷新十几次,每次刷新看不到别人回复自己就浑身难受;评论要抢沙发,创业要一夜暴富。结婚也最好是有车有房,什么都不用烦。
很多女人之所以惧怕别人的眼光,害怕逼婚,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自己无法独立”,而且还给自己留了一条后路——“大不了我就去做个家庭主妇了”,其实这条后路并不安全,如果你的“安稳”是由男人给的,那男人就有随时抽走的权利,所谓的后路就会成为一个谎言。这条路你会成为被动的那一方。
在年轻的时候,吃几年苦,挣一笔可以让自己在一段时间内财富自由的钱。经济富足了,就能真有更多底气去抗衡别人的眼光和内心的焦虑感。
除了经济富足,还得有打破和探索的勇气,保持生生不息的欲望,才能让我们内心更强大,也没有精力去在意别人的眼光和说法。
我们那么努力地工作、自我提升,就是为了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不被其他声音左右。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给自己留有一种可以退的底气和后路,才是解决“焦虑感”的关键。
所以,我们不要被单独的价值观影响,要活出自己的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