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王红春我本人的棠梨明代传记类文献整理工作室正式开张了。目前暂以整理明代进士家状、举人及其家人的传记和墓志铭等传记类文献为主,热烈欢迎同好垂询和加盟。取棠梨之名,意在取其木质坚硬,生命力顽强之意。
棠梨木质坚硬,也称“杜梨木”,为土灰黄色,木质细腻无华,横竖纹理差别不大,适于雕刻。旧时多用杜木雕刻木板和图章等。曾有山西商号用之作为微雕商标的雕版,方寸之内人物、舟车,山川、屋宇等精致之极,并有数百蝇头小字于其上,令人叹为观止。棠梨木还是刻制天津杨柳青年画专用的木料。
据《大理文化》2011年第5期刘绍良的文章《棠梨花的忧伤》介绍,棠梨是一种野生植物,枝干繁茂、多刺、花白,果实形似海棠。在云南多山的环境中,在亚热带的气候条件下,适应海拔为一千五百米至二千五百米。并且,此物的耐干旱耐贫瘠能力极强,因此,随处可见它一丛丛一簇簇地生长着。然而它对人类的药用和实用价值以及文化价值似乎却被悄然忽略了。
棠梨的文化价值常常体现在唐诗宋词里。中国古典诗词中,随处可见棠梨和杨柳的身影,首先应当是春天和生命力的象征。古人写诗,爱作兴,先言他物,再引所以物。唐人韩翃在《送客水路归陕》中豪迈的说道:“春桥杨柳应齐叶,古县棠梨也作花。好是吾贤佳赏地,行逢三月会连沙。”劝慰他的客人不用惜别,后会自当有期。宋人王禹偁却用棠梨和荞麦表达了浓郁的乡愁。“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羁旅异地的诗人观察到,棠梨叶子落下的时候是胭脂一样的颜色,荞麦开花的时候白的像雪一样,此情此景和故乡的春天有多么相似,他心中的故乡就化作眼前脚下他乡山边、村桥路头的一幕幕类似的风景,惆怅的思乡之情也得到了一定的告慰和缓解。
而在宋人张嵲笔下,其《劝农》六首之一的“夭桃无力卧溪沙,杨柳阴阴胜士家。下马欲知留客意,棠梨故作后开花。”诗人认为,原来棠梨故意迟到四月才开花,是为了悄悄留客啊,这样一解释,如沉铁一般坚硬的棠梨木也变得含情脉脉了。
到了温庭筠的笔下,棠梨映衬出的又是一个娇羞而活泼的小儿女。“池上海棠梨,雨晴红满枝。绣衫遮笑靥,烟草粘飞蝶。”柳如是诗句也曾说“春草先笼红芍药,雕栏多分白棠梨。黄鹂梦化原无晓,杜宇声消不上枝。杨柳杨花皆可恨,相思无奈雨丝丝。”可见,在她眼里,春天的美是具体的,棠梨的白,芍药的红,春草和杨柳的绿,黄鹂的黄,色彩艳丽,对比鲜明。先吟咏四物,再将如春雨一般的相思之情揉入诗词也是描绘浓浓春意的一种典型手法。
然而,我最喜欢的还是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碧瓦》一诗中的“无风杨柳漫天絮,不雨棠梨满地花。”这是多么充满生机和生命力的诗句啊,而其中蕴含的禅意又是令人很好理解的。禅宗六则有云:“不雨花犹落,无风絮自飞”。范成大似乎从此二句诗文中获得了启发,应用之来描述大自然景色更替的场景。禅宗六则本来的意思是天不下雨,花亦会散落;天不刮风,絮亦会自飞。其中还蕴含着一种伤春悲秋的凄怆之意。范成大这样的转写,却显然增强了对杨柳和棠梨这类生命体主体意识的认识.所谓真正的“了然”,就是让我们客观的认识自然规律,从而保留一份超越寂寞与悲伤的可贵心境。
是为记。
撰于2012年11月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