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樊登读书会伏宝震,这是我的每日一篇文章之029篇。
今天学习了樊登老师解读的《非暴力沟通》,一连听了两遍,觉得颇有收获。心中最有感触的是学会掌控自己的情绪和调动对方的情绪。
每个人都是有感情的人,这其实导致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做到完全理性。我们经常出口就是评判而不是表达事实。而我们的评判在自已看来就是事实,但对别人而言却是误解。而对方一旦察觉你评判中夹杂着倾向性的语气,立刻就会警觉并启动对抗心理。这时谈话就已经遭遇障碍。这一点,我在与我家孩子的沟通中就时常能感觉到。我以前发现我儿子写作业开小差就会说:你写作业分心了。他会防备性地看我一眼,马上回一句:没有啊!我补上一句:你刚刚眼睛在看别处了!他马上淡淡地说:我在想问题呢!我立马无言以对!现在想想,如果我换个说法,语气平静地说:小宝,爸爸看到你的眼睛看到别处了哦,写作业不分心地完成,才能更好地学到知识,并且能痛快地玩哦!那样孩子应该会很容易接受我的提醒,而不是这样与我虚以委蛇。
其实这些听来都很简单,当做起来其实很难。我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受到各种各样人的影响,尤其是父母和兄弟姐妹。家庭内的沟通模式从小就塑造了我们这样与他人沟通的习惯。樊老师说:真正的自由,就是要摆脱社会的惯性。那如何摆脱呢?我的理解是首先要觉察到惯性的存在,了解到它存在的原因,进而去发现如何改变。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子女又多。没有受过什么教育加上生活的重压导致他们对待子女其实谈不上什么情感教育,完全是拉扯大。而我们在这样原生家庭长大的孩子沟通能力欠缺很大,刚走进社会吃了很多亏。现在我很幸运通过樊登老师的指引,读了这么多书,在不断反省自已的不足。尤其是沟通方面,首先要确保自已的情绪状态,在做关键性沟通之前,要让自己冷静,理性地说出一个事实,并用温和的情绪把对方拉近,消除对方的防备心理,如果感觉自己没准备好,就不要贸然开口,因为开口可能就错了。沟通时,尽量引导对方去说,学会耐心且不断给予反馈地去听,对方说的越多,你掌握的信息越多,越能修正你原来所认定的事实,从而保证你不会一开始就会犯错。这些细节只有在自已安静地时刻才能构思出来,要把书本中的知识联系现实生活的过往经历进而内化成自己的能力确实需要反复听书,反复思考。但也在这个过程中体会到了成长的快乐。
学到了知识,马上就用,试了不行,再学习思考,再去用,这样会不断加深自已的身体记忆,我想这就是一个“修行”的过程中吧。看来,最好的“修行”,真的是在生活中,而不是在深山的禅寺里。
读书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keep learning!加入我们,一起每年读50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