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听廖先生弹《夜的钢琴曲》有点小感动,瞬间他的形象变得高大了,好像第一次听大当家的女朋友弹《梦中的婚礼》那样心被融化了。这就是现场音乐的魅力吧,不需要音响和麦克风就可以打动观众。记得早前第一次听许茹芸的《独角戏》忍不住在街头伫立的情景,再后来是找《鹿鼎记》中出现的配乐《故乡的原风景》,再之后满世界在网络上找经典曲子,对通俗歌曲视而不见。
这并不是说我不喜欢通俗歌曲,很多时候去采购食品,在超市逗留那么点时间,我总会不自觉地跟着音乐摆动身体,其他时间古典音乐和轻音乐更能得到我的青睐。在音乐的属性中,旋律讲故事比起语言讲故事更利于思考,若是听着流行歌曲开大声音写作多少都会对思维造成干扰吧,古典和轻音乐就不会有这种问题。或者理性来说,我的情感上更偏向于古典和轻音乐,在娱乐的范畴内才会欣赏流行音乐吧!
相信大多数人和我的经历差不多,长时间接触到的都是电子音乐。偶然听现场视奏感觉别有一番滋味,这方面音乐的魅力很神奇,也许比文学作品还要更直接能打动你的心,图书只有诗歌能像音乐那样在短时间内引起观者强烈的感情,有人会因为音乐去爱上一个人,有人会因为诗歌去爱上一个人,疯狂的粉丝无疑是在这种意象中堆积起来的。记得早前没接触过钢琴的时候,看到深圳中心书城摆着一架钢琴很想过去触摸看看,要是能弹一弹就更好。有次跟小袁去南山上课,看到他弹钢琴,我仿佛被钉子钉住了僵在那儿好一会不知道如何是好。还有小田弹的《无题》,要不是他弹的时候笑眯眯地望着观众,我也一定会被他的琴声打动。
应该来说现场表演,比影视框架里的画面更能打动人心。啊!假使我的手头稍微宽松一点,我会带上一本书到实体店去,听一个晚上的现场独奏,真诚地为演奏的人送上掌声。如果是不太吵的音乐,唱的有味道的歌,弹唱我也乐意听听,电子音乐听多了真没什么味道,我可不会因为听了一首音响里播放的电子音乐,心里燃起太多的感情。再美妙的东西,一旦它沦为机械化的商品,价值就要相对减少。
国内应该多推广一些现场视奏音乐表演,相比发达国家,我们在音乐方面的教育太落后了,音乐还独立在正统教育之外,古典音乐和轻音乐很多人都欣赏不起来。然而谁也不能否认音乐的力量,有时候他们价值甚至超过肉体上的需求。例如食腹之欲,如果我手头上的银子够吃一顿山珍海味,那么我会选择吃粗茶淡饭省下一些钱去听一场音乐会。在我的价值概念里,食物只是作为充饥的需要,吃什么进去拉出来的都是废品。音乐不一样,它是精神方面的养料,可以引起一个人的情感升华。
假如要我在爆发富与流浪音乐人中做选择,我会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生活安逸固然是好,但太过没有追求,也是令人乏味的。银子嘛!够过生活活得下去就可以,挣太多也带不进棺材。我知道物质至上主义者可能难以同意我的说法,我也不打算说服他们,每个人对生活的追求不同,价值认同自然会有差异。我能够获得感动的东西,在他人身上未必会引起相同的效应。相反,人家喜欢的,我未必会引起同样的感情。只要是跟自己无关的东西,也就不存在什么感情上的得失。当然,这是狭隘的说法,广义范畴内是脱离国家民族,得失以全人类命运计算。
回到正题,在我来说可以享受到美妙的音乐是一件极其幸福的事,尤其是在现场聆听带给你的感触更大。希望某一天我也可以像我羡慕的人那样,以一曲打动听者的心肠,那我就能在弹奏这条路上,找到坚持下去的支撑点,好比做食物的人看到客人享受美食感到的幸福一样,心里装着满满的成就感。
今天我原来打算给廖先生拍一张照片用来做本文配图的,被他拒绝了。看他表情很严肃不像是在开玩笑,我也就不好再坚持。想想之前忽略他的琴技,太粗心大意了,昨天请他教我独奏,人家还挺有耐心的。
印象中刘星泽也会弹《夜的钢琴曲》,貌似上一次妙利就为他弹奏的样子动容了。更早的时候,露露听星田弹《无题》也出现过崇拜的样子,可见音乐在人身上起的作用是相通的。凡是美妙的东西,我们的心都能感应得到。不过嘛!这并不因此意味着你会爱上那个人,如果除去音乐再没有其他共鸣的话。啊!这会儿我似乎没有立场说这个话,我仍然搞不清楚自己的感情状态起因在哪,可谓完全莫名其妙,如果知道我就有能力去左右它了。
2017.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