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节,主要说明了讨论并不是批判性思维,当我们评估自己的论证时,我们就在做批判性思维。“‘论证’不是两个人之间的争吵或争辩。尽管激烈的意见交换不免会伴随争辩,但这和批判性思维之间有一定的距离。”
但是,并不是看起来像论证、前提或结论的都是论证。然后书中举了图像的例子,“图片并不是前提、结论或论证,电影也不是。”我感觉这句话很奇怪,不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强调这句话,单独的一张图片当然不是论证、前提或结论,只有在特定的场景中它才会是(个人理解,不知道作者的本意)。
再接着往下看,“图像可能是动态的、扣人心弦的、优美的、复杂的或现实的,但它们没有真假的特征。”没有真假吗?曾经发生的事情被用图像的形式记录下来,难道不是真的吗?还有电影,有些号称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难道不是真的吗?为什么说它是“没有意义的问题”?(还是没有想明白,待解惑)
“任何不能以‘真’或‘假’衡量的表达都不可能作为前提或结论。任何不能用有效或强弱程度来衡量的表达也都不是论证。”“不能作为前提、结果或论证的还包括情感、感受、风景、神态、姿势、咕哝、呻吟、贿赂、威胁、娱乐以及说唱。”这些是你对某些事物形成意见或判断的起因,起因并不是一个命题。
“如果你不遵守班级规定,那么我就要报告老师了。”用“如果……那么……”这样的句子可以作为一个论证的前提,其结论是“你必须遵守班级规定”;也可以是一个论证的结论,其前提是“你没有遵守班级规定”。尽管这个语句既可以是前提也可以是结论,但它本身并不是论证,论证要求既有前提也要有结论。(这里特意自己想了个例子,没有书中的例子好,不晓得这个例子是不是恰当。)
值得注意的是,很多貌似论证的论证实际上并不是论证,只是一系列事实的罗列。这里不好判断,我对书中举的例子有点搞不清楚。只能根据“第一个断言作为理由为相信第二个断言提供了支持。这两个断言就构成了一个论证”来据此判断。
词语“因为”有时连接事情的原因,有时引出论证的前提。如何分清这两种情况呢,从根本上区分:论证是为了支持或证明结论,而解释是为了指明某事物的原因、它如何运作或它是如何制作的,等。论证与解释是根本不同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