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的故乡碎片—江西中秋烧塔

在江西过中秋节,你可以有一个不一样的体验,就是中秋烧塔,这是流行于江西省吉安的地方传统民俗,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关于吉安中秋烧塔习俗的起源,主要有两种传说,一种是抗击元朝统治,一种是为纪念民族英雄文天祥。

据史书记载,南宋1276年正月,文天祥被元兵所扣留并将他押解北方,行至镇江时,文天祥冒险出逃。

一路向南,在南剑州(治今福建南平)开府,指挥抗元。不久,又先后转移到汀州(治今福建长汀)、漳州龙岩、梅州等地,联络各地的抗元义军,坚持斗争。

1277年夏,文天祥率军由广东出兵,进攻江西,在雩都(今江西于都)获得大捷后,又以重兵进攻赣州、吉州(今江西吉安,文天祥家乡),陆续收复了许多州县。

元朝江西宣慰使李恒在吉州及兴国县发动反攻,文天祥兵败。1278年秋,文天祥在吉州、兴国等地收容残部近万兵力准备再次反攻,于农历八月十五曰汇合在早禾市(今江西泰和县禾市镇)的牛吼河边上的一个小山村(后被明朝廷命名为“国渡村)。

中秋节当天,当地老百姓在牛吼河上用自家门板、茅草架设了一浮桥,供文天祥率军过桥抗元,由于当时也没有路灯,就在边上堆砌柴火,照耀官兵通过,渡江的这个渡口后被朝廷命名为“国渡”。



每年中秋夜,老百姓都会在渡口边上砌起了灯塔,烧得通红,以纪念这位家乡的爱国民族英雄。

中秋节前一两天,少年儿童们就开始忙碌起来,四处捡寻瓦片、砖块,为中秋烧塔收集搭建“宝塔”的材料,我的老家村里有一个砖瓦厂,我们就会拖板车过去装。

中秋节前夜,八月十四,大人们开始搭建石塔,全塔由石块、砖块做基底,瓦片做塔身,瓦片之间相互衔接,呈“圆”形向上叠加直到收口,使塔的直径约1米,高约1.5-2米。

搭建“宝塔”的关键在于基底,瓦塔的基底是用土砖或红砖铺砌的一个六边形底座,留有两个灶门,一个用于添加燃料,一个用于运出火灰。

塔的堆砌选择在空旷平整的地面,大部分村庄选择放在宗祠的门口,一是地面开阔平坦,适合容纳多人进行节庆活动;还有“烧塔”作为庆祝中秋佳节重要仪式接近于全村人宗族信仰,烧塔这样一种集体祭拜月神的节日民俗,同时祈祝月神和祖宗的庇佑。

中秋节这一天,家家户户早早起床,大人们开始准备过节所需的鸡、鸭、鱼、肉等菜,还有月饼、柚子、桔子、花生等物品。

吃完晚饭明月当空,老老少少就纷纷出门,每家每户都会准备好一捆稻草或柴火,主烧人还要备上一壶老酸酒或米汤,用于泼向即将点燃的“宝塔”。

少年们也会挨家挨户去取稻草或柴火,一般会敲锣打鼓,一路唱歌前行,“烧塔烧的红,养猪三百五,烧塔烧的黑,养猪没尾巴。”

如果那户人家比较小气,不舍得给稻草就会一直在他家门口吵闹,让这户人家难堪,当然这种情况很少,每家每户都希望自己的日子如同烧塔一样红红火火。

在烧塔开始前,村民们还会用稻草烧瓦罐,直至烧红,倒入米醋,使醋香味飘溢在村子的空气中,营造喜庆丰收的气氛,表达祈愿丰收的愿望。

村民们准备好大量燃烧用的稻草和木材,由威望的长者开始祭拜仪式。祭拜仪式开始后,村民会在垒砌好的塔前搭设一个简易的祭台,摆上柚子、月饼、猪肉等,点上香烛,鸣放鞭炮祭月,祭完塔神后,伴随三声锣鼓敲响,烧塔正式开始。

祭祀仪式结束后点火开始烧塔,村民们合力将稻秆引入塔内,开始引火燃料,力图使火势达到高潮,以祈愿生活红火,事业兴旺。



主烧人也开始给“宝塔”添火加料,整座宝塔随火势的蔓延开来也缓缓在瓦片的间隙和上面的口吐出高高的火舌,在火焰正旺时泼入松香粉或者白酒引炎助威,场面壮观,火势愈旺盛气氛愈好。

孩子们就会围绕塔周边一边吃零食一边玩耍,等到烧了一两个小时后,塔身变得通红,这也寓意未来的日子红红火火,这个时候往上浇上白酒或米醋让火舌更加旺盛。

中秋节是春节前最重要的节日,这个时候早稻和花生、玉米等都已经丰收,而且气温也不是很高,晚上都比较凉爽,大家也有时间来做这样一件事情。

现在很多村庄已经有了砖砌好的宝塔,往往都有2-3米高,中间空心,样子也更加美观,变成一种固定的节目,烧的也变成木柴,有的时候还会放上音响,载歌载舞庆祝丰收。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