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日记》是北京大学2014年推出的一部纪念毕业季的微电影,是“青春日记系列三部曲”的收官之作。
在别人的推荐下看了这部不到十五分钟的微电影,不能说它有多么的写实,但是其中传导的价值观念确实可以引发我们的思考。
《星空日记》是一部关于实现梦想的日记。家境贫寒的男主人公很小的时候就有“摘星星”的梦想,父亲认为这是不务正业的空想;老师当堂批评他关于梦想的作文;同学们更是嘲笑他,认为他异想天开。他一直没有放弃自己的梦想,直到母亲去世,家里更加窘迫,在父亲的强压之下,他改报了有更高收入的经济专业。在北大,他有了实现梦想的动力。因为总是偷听天文课,被天文学老师注意到了,老师鼓励他辅修天文学位,后来又给了他参加保研面试的机会。主人公对梦想仍抱有希望,但是在尝试碰壁之后,他得出“只有面对现实才能生存下去”的结论。他放弃了天文学,凭借优异的成绩找到了一份令别人艳羡的高薪工作。但是,他发现自己并不开心,他发觉真正让自己生活下去的动力并不是金钱,而是梦想。最终,他毅然决然地面对自己的梦想,成为一名天文学研究生。
短短的十五分钟,金句频出,浓缩了主人公在梦想与现实之间的多次抉择。其中对我触动最大的是主人公对梦想的坚持。
在我们看来,梦想就像天上渺茫的星星,使劲点起脚尖也够不到。可能就是因为它看起来太不可触及,所以,我们常常屈从于现实,而将梦想选择性遗忘。主人公也经历过这样一段时光。母亲死后,他说“我努力把生活活成一个全是对勾的表格”,这时的他已经被外界的嘲讽刺得遍体鳞伤,他考上一流大学,学多金的专业,拿奖学金,各方面都表现优异,渐渐成为一个别人眼里的“成功人士”。但是,没有嘲笑的生活并不快乐,因为他同时失去的还有对梦想的坚持。
天文学老师说的一段话,体现了浓浓的北大精神,不过我觉得不止对北大人,对很多被嘲笑打败人都有着不一般的启发作用。老师对主人公说:“他们认为你的梦想太可笑了?那好,我们就一起笑。笑完了,又能如何呢?我们在这一百多年里,就是这么不断被人笑才走到现在。”
没错,这个世界上不会有人比自己更了解自己。我们的梦想在别人的眼中可笑又能怎么样呢?想起《当幸福来敲门》中父亲对儿子说的话,大意就是:有人阻止你实现自己的梦想,只是因为他自己做不到。既然我们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而那些路上的谣言和嘲笑,尽管让它们肆虐好了,总有一天他们会随风散去。在这个过程中,你坚持住了,就胜利了,被嘲笑吓退了,就失败了。
短片处处宣扬北大自由包容的精神和学术精神。实在给我们这些二三线城市,三四流大学的学生们施加了很大的压力,也让我们在一定程度上有些沮丧。难道只有北大有这样的魔力?其实,这部影片的借鉴意义在于教导我们勇于坚持自己的理想,这种力量是一流大学学生和普通大学生都应具有的。我们不一定都会遇到主人公天文学老师这样的老师,不一定都能拿到全专业第一的成绩,不一定都能考上最顶尖的大学,但是我们都应该知道大学的意义。就像主人公说的“北大像一把梯子,总让我越过生活的栅栏,看到有些比现实更远的东西。”我们虽然未入北大,但是,我们还是被这种精神感染。就像教育先驱蔡元培先生一贯坚持的那样,大学生应该把学习放在首位,而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读书。
当今社会的价值取向已经使很多人的价值观发生扭曲,大家都希望找到一份不辛苦而且高薪的工作,希望自己活得更体面。在这个满大街都是博士、硕士的年代,大家学习的原因更多不是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取得更好的学历,给自己的简历添加精彩的一笔。
像主人公这样,家庭没有那么富裕,还要领取贫困补助的学生就更是这样,很难坚持自己的梦想。如他所说“生下来没有抓到一手好牌的人,只能打好手里的烂牌。只有面对现实才能生存下去。”但是,这个电影鼓励我们:“梦,才是最真的现实。不是现实支撑了梦想,而是梦想支撑了你的现实。”这听起来很鸡汤,对不对?但是我们却不得不承认,主人公在面对现实时,他的人生就成了一场枯燥牌局,而当他面对梦想,他的人生就变成了一片浩瀚星空。
选择梦想和选择现实,都没有错,只不过是价值观不同吧。电影更强调通过追寻梦想实现人生价值, 是值得称赞和学习的。不过,那些偏离梦想,在其他工作中仍能表现出色,满足自己现实需求的人,也不应该收到批判。
最后,再提一句印象深刻的话。主人公很小的时候说过:“摘一颗星星,首先你要有一把梯子,然后你要有一个夹子,星星很烫,不能直接用手摘。”虽然是小孩子天真烂漫的话。但却道破了实现梦想的关键还是自己努力并且坚持不懈。
毕竟,不管是面对梦想还是现实,如果自己不努力向上,就算别人想拉你一把,也会找不到你的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