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午出门,从空调屋到院子,感觉是从冬天穿越到盛夏,周身被火包裹着,热扑扑让人呼吸不顺畅。
朋友带我去长兴岛,他要介绍我一桩工程。开着车子奔袭七十多公里,心里其实是没一点底细,权当作一次简短的旅游吧。崇明岛去过,长兴岛还只是从它身边擦肩而过过两次,没回首瞄一眼。
巧合的是,在小区门口,我刚停车,迎面一辆白色的车也斜斜地插过来,停在我的车头,就是我们要找的刘老板。
下车,又钻进蒸笼里。
好在,要去的地方只两十步路。
前几天已交流过几次,算是熟悉的人。这次谈得就比较顺利。四点多,我提意去吃饭。上次是他们请客的,求人家做生意,这样似乎不合情理。刘老板答应了。
钻进车里,跟在刘老板的屁股后面。长兴岛很静,路上车子稀少,红绿灯不多,行人更少。一点不担心被丢下。何况去饭店的路不远,只是转了个大弯。
路上,手机在颤抖,我看看是合肥的。那里我的熟人不多,有几个还不怎么联系。想想还是接了。电话是一个女人打来的,她没一句寒暄,直来直去说自己是安徽日报的副刊编辑,准备用我的《看戏》,让我给工作单位发给她。我说我是打工的人,没工作,没单位。我说出这话的时候,仿佛能感受到电话那头她在偷笑。那你等下随便发个单位就行了,她说。能加你微信吗,交流起来方便点,我试着问一下。还是发信息吧,微信我不怎么用,说完电话就挂了。
到饭店坐下我才发现,原来她是先给我发信息的,大概没回才打电话过来。
《看戏》是五月八号投稿的,算起来刚好两个月。投的时候没想到能发表,因为没信心,写个人简介时连省协会会员也删除了,怕丢人。但真的发在省报,且是黄山副刊,还在头条的位置,心里还是挺开心的。我曾经和文友交流时说,检测文章好坏,最好的方法是投纸刊,那些编辑都是专业的,且有三审过关制度,能发表,质量不会差。
我这篇文章有二千二百多字,投稿和发稿对比,编辑没修改几个。
吃饭其间,又收到一条微信信息。是上海丁教授发来的,她要我的联系方式,说是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新书《上海风情》收录了我两篇文章,出版社要寄样书给我。
这对于喜欢码字的人来说,也算是件喜事了。这是我的文章第二次被上海正规出版社收录,上一次是长三角征文大赛,我的《五月的河边》被收录在百篇优秀文章集里。
日子一天天过,惊喜来袭也不是从雨水从天而降。顺利的时候,落魄的时候,应该都有自己坚定的信念,不为世俗所搅,也不必落在旁观者冷嘲热讽的唾沫下。
是金子,灰尘掩不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