馒头君前阵子开了一个京东plus会员,今天打开京东就收到了一张“巨额”优惠券,有多巨额呢?见下图↓
是的!满5400减4000!艾玛,这么千载难逢的机会,我怎么能错过!于是我急忙点开了优惠券,显示“该优惠券仅可用于购买飞利浦净水器”,打开商品页面,5999元的商品,减去4000元,1999就可以到手了!
恰逢最近正在考虑购买净水器,我的心里可以说是非常激动了,差点就要加入购物车。不过好奇心又让我打开了淘宝,想看看在京东买到底能便宜多少钱,于是我随手一搜,发现了这个↓
狂欢返场立减500,2499元减500元,1999,纳尼?所以到最后是一分钱也没少吗?所以这个优惠券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
你别说,这个优惠券的存在还真有意义。
刚才我是多了个心眼,看了眼淘宝,假使某位男性手机里没有淘宝,平时只用京东,恰巧需要一台净水器,这个诱惑可能就有点大了。这让我联想到最近看的一本书《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卖弄了,其实就是恰巧读完了前两章),里面提到的相对论和锚定的概念。
为了以后能科学地避免买买买、不再剁手,平安度过每个双十一,我决定痛定思痛,好好思考消费行为背后的套路和陷阱。
今天这篇文章重点与大家探讨,锚定效应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消费决策的。
所谓锚定效应,是指当人们需要对某个事件做定量估测时,会将某些特定数值作为起始值,起始值会像锚一样制约着估测值。在做决策的时候,会不自觉地给予最初获得的信息过多的重视。
在锚定效应中,“最初获得的信息”至关重要。在上面京东的例子中,我最初看到这台净水器的售价是5999元,这就成为了一个锚点,与这个价格相比,1999就显得非常便宜了。
1、锚是如何建立的?
想一下下面这些问题:
一件卫衣大概多少钱?
一双袜子大概多少钱?
一袋方便面大概多少钱?
相信你能轻松地回答出以上问题,以我自己为例,一件卫衣大概两三百,一双袜子大概10元,一袋方便面大概5元,我能说出这些数字,就证明对这些商品我已经有了自己的锚,那么如果有人来跟我推销100元一双的袜子,我基本是不会买账的,除非这袜子有什么神奇的功能。
但是有的商品,我们可能未必知道它的合理价格,比如装修、家具、保健品、旅行团、古玩藏品、婚纱照等等,有些商品我们可能一辈子就购买一次,缺乏对产品的了解和购买经验,这种情况下,我们一定要做功课!一定要货比三家!不然大概率会被坑死。
在购买一件我们毫不了解的产品时,我们急于知道它的一般价格(可以理解成锚)是多少,我们一般会咨询有购买经验的朋友,也可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和经验来推测它的价格(比如你觉得家具这么大这么沉应该很贵吧),更多的时候是销售告诉我们的。那我们如何才能确保我们获得的价格是一个行业的合理平均水平,而不是虚高的呢?
我的经验是,尽可能地请教行业内的人,他们可能会清楚商品的成本,利润率,虽然知道这些还是要被赚一笔,起码在比价的时候心里更有底一些。
举个栗子,你要做一个全屋定制的家具,你之前从来没有买过家具,对家具的价格也不甚了解,有天你去了同事新家,问了他们家具花了多少钱,同事家一张床和两个衣柜,花了2万,于是你大概估算了下自己的家具价格:两张床+两个衣柜+两张桌子+柜子 多了这么多家具,起码也得五六万了(锚)。
然后你去了家居广场,一家全屋定制给你报价3万,你肯定会觉得,哇!好便宜!买!当然前提是家具的板材都差不多质量。
别急,这还没完,如果你很幸运认识卖家具的好友,他会告诉你,家具店的利润都在50%以上,也就是你掏3万,有1万5要被家具店赚走。这个时候你还觉得3万便宜吗?
看,这就是锚的力量,3万在5、6万这个锚面前,就显得便宜,在1.5万的成本面前,立马不便宜了。
不过你可能会说,知道这些有啥用呢?该被宰还是要被宰,我觉得起码有一点是有用的:砍价的时候不会不好意思了,也更容易识破销售的各种谎言。
2、一切都是相对的——“诱饵”的力量
在我们做消费决策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在无形之中影响着我们,它就是“诱饵”。
一个净水器专卖店有6款产品,其中3款价格都在8000元以上,2款价格在2000元以下,还有一款价格在5000元左右。你走进商店,扫了一眼陈列的净水器,8千以上超预算的很快被排除了,2千以下的店员告诉你是低端机,已经快要淘汰了。
然后你的目光就落在了柜台正中央的那一款5千元的机器上,于是店员开始了他的表演:这款净水器的滤芯来自德国进口,性能跟8000以上的那几款差不多,现在搞特价只卖5000元,买就送进口滤芯一个,条件是商场电话确认的时候您要跟他们说你是清华大学的教职工,这个活动只面向他们做……
性能跟8千的差不多,价格却只要5千,这么一比,是不是立马觉得特别合适?特别想买?如果你知道了销售的伎俩,或许就不觉得那么合适了。
你有没有想过,这家店也许本来就只想卖那一款5千元的机器?其余的5台主要是为了衬托这一主打款的性价比是多么高,这5台机器就是“诱饵”,诱导你把购买意愿转移到主推款上。
还有一个知名“诱饵”,那就是星巴克的依云矿泉水,30元一杯咖啡在22元一瓶矿泉水面前,好像就不显得那么奢侈了。
日常生活中,“诱饵”可谓是无处不在,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我们自以为的理性和小聪明,全然都在卖方的掌控之中。
3、促销的把戏
啥是促销,促销就是一切能减轻消费者在掏钱那一刻遭受的精神痛苦的手段。
为了减轻我们的痛苦,商家可以说是煞费苦心了,降价、打折、满减、买一赠一、换购,形形色色的促销方式,都是为了让我们花完了钱,还觉得自己赚了一个亿。
比较下下面几种打折方式:
A方案:满1000元 赠50元的袜子
B方案:满1000元 加1元换购50元的袜子
A方案:满400打8.7折
B方案:满400减50
A方案:8元一件 打6折
B方案:10元一件 买一赠一
直观感受下,是不是觉得B方案好像省了更多钱,占了更多便宜?虽然实际上折扣的力度是相同的,但为什么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呢?
先说第一组,A方案满1000元赠50元的袜子,这个时候1000是锚,相比而言50显得并不多,而B方案1元换购50元的袜子,这个时候1成了锚,1元就能买到50元的东西,赚了赚了。
第二组大家都不陌生,双十一的经典套路,50元和8.7折相比,显得更大,更优惠,不知道你们有没有这样的感受,我总觉得7折以上的打折都是不真诚的。
第三组是有相关实验印证,买1送1这种方式会让人感觉更加实惠。
正如《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作者所说,很多时候我们购买一件东西,不是基于偏好,而是基于记忆!如果某件商品现在的价格比之前便宜,那么我们就很容易心动。这样很容易买来一大堆自己不是真正需要的东西,它们最后不是被我们送人、扔掉,就是被草草用一用扔掉,看似省钱,其实是在浪费。(馒头君3年前打折促销的时候囤了3大瓶沐浴露,结果用到现在还没用完……)
所以,马云背后的女人们,你们清醒一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