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读的是第2章,主题是一个疑问句——你还能变聪明吗?
虽然它是一个疑问句,但从一个很具体的点目标去谈。一件事儿的"收获"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实现目标的,同样重要的是追求一个能充分发挥潜力并享受奋斗过程的目标。而我们的信念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目标——它的实现是可触及的还是纯属浪费时间与精力。
对自身优劣势的信念在极大程度上决定了你制定的目标,对自身能力的信念影响着我们对事物可能性的认知——甚至还影响到我们的实际成就。有趣的是,这不仅仅在于你是否认为自己已经拥有某种能力,而实际上最重要的是你是否觉得自己可以获得这个能力,也就是说,你认为某种智力(或个性、体魄)是既定的还是可塑的?一个人是固定在某种聪明程度上,还是能变得更聪明?
心理学家把这些信念称作"间接理论"——也就是关于智力(或个性、道德观以及其他特征和品质)的个人信念。它们之所以被称作"间接",是因为它们不一定是被特意或谨慎思考过的,但尽管我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这些信念的存在,它们依然强有力地左右着我们的日常选择。
可以花一点点时间完成下面的练习。
什么使人聪明?如果你相信聪明度是天生的、遗传的,相信一个人的智力空间有限,没有什么方式可以改变它,那你就是一个关于智力的"实体论"(如果你得10分或10分以上,那就是在说你了。)
反之,如果你相信聪明程度可以通过实践从经验和学习中得来,并且投入便能获得更多的话,你是个"渐进轮"者。(得9分或9分以下的人持这种理论。)相信聪明度为可塑质量的理论——在任何人生时期都能变得更聪明。
实体论者会特别为证实自己的智力而做决定、选目标,通常他们都会避免太有挑战性的目标而选择安全选项。把注意力过多集中在证明自己上,却牺牲了本可能更加丰富的生活经验。
渐进轮者不容易犯这样的错误。当你相信自己的能力——任何能力——是可以增长和发展的,你便不会把注意力过多集中于证明自己聪明上,反而会更注重培养自己的智力。挑战并不可怕——它是获取新技能的机会。犯错误不代表你笨,而是提供了更多帮助你学习的信息。
当我们相信自己在某些方面无法改变时便会追求那些只着重于带给自己面子的目标。讽刺的是,这些目标往往是阻碍改变的,会使我们无法学习和进步。
相信存在变聪明的可能性时迈向聪慧的第一步——我们的信念可以开启或关闭那扇门。不论你用什么去衡量——智商高低、考试成绩,都会清楚地发现智力是极度可塑的。
我们选择永澄老师,是因为他是一个渐进轮的超级实践者。虽然我们都在这个群里,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很多的时候还是一个实体论者,因为我们的不行动、不执行。这次读书笔记活动是一个好的契机,希望我们大家都可以慢慢成长为渐进轮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