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NA的疫苗在过去数年间已针对病毒感染持续开发,而mRNA的工业化生产及其在疫苗中的应用,以及其在SARS-CoV-2大流行期间获得得空前的关注,使得mRNA疫苗成为对抗病毒最有效的解决方案之一,从而显著推动了此类疗法的发展,进而催生巨大的市场需求,同时也推动了对RNA疫苗或疗法更优、更稳健的分析方法的需求增长。为快速推出安全有效的疫苗,质量控制检测体系已进行适应性调整。随着全球进入后疫情时代,建立并标准化治疗性mRNA及mRNA疫苗的关键质量属性变得尤为重要。

一、5'端帽结构的关键作用**
5'端帽结构对成熟mRNA的稳定性至关重要,并直接影响蛋白质翻译效率。根据生产工艺差异,该结构可在体外转录(IVT)过程中或转录后添加。帽结构的成功修饰率(加帽率)是决定mRNA应用效果的核心参数,因此必须进行严格表征与过程监控。现有检测技术主要包括:液相色谱(LC)、凝胶电泳和质谱(MS)。完整长链mRNA直接分析效率低下,现行方法普遍依赖mRNA片段化技术,通过分离微小片段实现5'端帽结构精准检测,但所有片段化方法均面临共性挑战:
- 必需辅助因子:DNA/RNA寡核苷酸作为共反应物或催化片段
- 高温退火需求:温度敏感型mRNA需经历95℃热处理
- 镁离子依赖性:多数酶在高温含镁环境中引发非预期RNA降解
二、poly(A)尾完整性
与5'帽类似,3'-poly(A)尾对维持mRNA稳定性具有关键作用,poly(A)尾长度是mRNA完整性的核心质量属性(CQA),需进行精确监测。治疗性mRNA通过在转录时(co-transcriptionally)或转录后(post-transcriptionally)添加poly(A)尾,以增强其在体内的半衰期,过长的poly(A)尾长度可能指示由loopback机制引起的双链RNA(dsRNA)形成。
为评估poly(A)尾的完整性和长度,通常需使用如RNase T1切除该尾部;分析可采用液相色谱-质谱联用(LC-MS)或凝胶过滤法。由于poly(A)尾长度在100–150核苷酸范围内,其长度及异质性分析仍面临显著挑战。
三、EcoToxN1——新型RNA限制性内切酶
EcoToxN1——它属于III型毒素-抗毒素家族的序列特异性RNA内切核糖核酸酶成员,该酶特异性识别单链RNA中的特定五碱基序列,并切断RNA链。基于其独特功能和特性,EcoToxN1可归类为一种RNA限制性内切酶。它为RNA分析和生物制造提供了全新工作流程,满足了对更快速、更经济和更稳健分析方法的需求。
核心特性详解
- 精准识别:特异性结合RNA五聚体序列
- 切割机制:在识别位点高效切割单链RNA(ssRNA)
- 切割产物:生成含 5'-羟基末端 或 2',3'-环磷酸末端 的核苷酸片段
经典识别与切割模式
- 识别序列:GAA↓AU(↓表示切割位点)
- 切割位点:精准切割第三个核苷酸(A)后的磷酸二酯键
技术革新亮点
- 无需引导RNA/DNA寡核苷酸
- 不依赖Mg²⁺离子
- 免除特异性增强型退火步骤
核心功能突破

分子生物学应用场景
- 单链RNA(ssRNA)操作:新型分子操纵工具
- 酶库扩展策略:开发可变识别位点的EcoToxN1同源酶、构建RNA限制性内切核糖核酸酶库
- 高效分析方案:EcoToxN1酶切+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实现高通量快速RNA分析
四、EcoToxN1功能验证
-
EcoToxN1为序列特异性RNA限制性内切酶
Fig1.jpg
Fig1:EcoToxN1对单链RNA的序列特异性酶切验证:(A) 采用50 nt单链RNA-PoC底物(3'端FAM荧光标记,中心含GAAAU识别位点)进行酶切实验,结果产生26 nt FAM标记片段。当底物浓度为500 nM时,EcoToxN1展现出剂量依赖性切割效应:在15℃、25 mM Tris-HCl (pH 7.5)及25 mM NaCl缓冲体系中反应1小时,RNA与酶摩尔比为10:1即可实现近完全酶切。凝胶电泳采用TAMRA标记的DNA分子量标准物(42/24/16 nt)。(B)(C) 在20 nt寡核苷酸中任意位置插入识别位点的实验表明,EcoToxN1切割位点具有位置可编程性。(D) 序列设计详图(箭头↓标示切割位点,粗体数字为凝胶检测的FAM标记片段长度)。其中Dist2寡核苷酸可形成发夹环结构,该结构显著抑制EcoToxN1的切割活性。
2. EcoToxN1可检测RNA的加帽效率

Fig2:EcoToxN1酶切法分析转录后加帽效率:采用牛痘病毒加帽酶(VCE)处理的mRNA样本。(A) pGEM3Zf-ETN1+13GGT质粒体外转录产物(IVT)经VCE加帽或保留未加帽状态后,使用EcoToxN1内切核糖核酸酶进行酶切。该酶能在其识别位点实现高精度切割,从而直接测定加帽效率。(B) VCE加帽进程监测实验:基于EcoToxN1酶切可实时追踪加帽效率动态变化。凝胶图谱下表所列数据为通过条带强度测算的加帽效率比值(M:DNA分子量标准物,NEC:无酶对照组;注:标记物为脱氧核糖核苷酸寡聚体)。
3. EcoToxN1应用于RNA指纹分析

Fig3:RNA指纹图谱分析:采用EcoToxN1酶同步消化两种20核苷酸荧光标记RNA底物(MOD-UTR: GGGAA↓AUAAGAGAGAAAAGA-FAM 与 Dist1: GCCGAA↓AUAGUGACCCUGCA-FAM)。酶切产生的FAM标记产物长度差异为单核苷酸级(MOD-UTR产物15核苷酸 vs Dist1产物14核苷酸)。通过切割位点空间定位差异(MOD-UTR切割位点相对Dist1偏移+1 nt),可在电泳图谱中明确区分两种底物并进行准确定量。混合物中底物的定性比例依据凝胶条带强度计算(注:仅FAM标记产物显影)。如图表所示,凝胶上方标注了理论混合比例及基于条带强度测量的实际比值。实验条件:500 nM合成RNA寡核苷酸与12 nM EcoToxN1在37°C缓冲液(25 mM Tris-HCl pH 7.5, 25 mM NaCl)中孵育10分钟。
4. 修饰碱基对EcoToxN1酶活的影响

Fig4:尿嘧啶修饰变体对EcoToxN1酶切效应的影响:通过EcoToxN1切割含修饰尿嘧啶的体外转录(IVT) mRNA构建体(70核苷酸),其酶切位点位于5'端第25碱基处,产生25碱基与45碱基两个片段(SYBR Gold染色)。泳道1-2:含N1-甲基假尿苷的IVT产物(不加/加酶);泳道3-4:含假尿苷IVT;泳道5-6:含5-甲氧基尿苷IVT;泳道7-8:含天然尿苷IVT。所有人工尿苷衍生物在pH 8.0条件下均被EcoT11识别并切割:N1-甲基假尿苷底物切割率>85%,而假尿苷、5-甲氧基尿苷及天然尿苷底物完全消化(反应体系:190 nM EcoToxN1, 25 mM Tris-HCl, 25 mM NaCl, 3 mM EDTA, 37°C孵育30分钟)。更高酶浓度与更长孵育时间需求表明,EcoToxN1遇到该类尿嘧啶变体时持续切割能力降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