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爱融入生活
- 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我们的语言确实常常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
- 当我们真诚助人时,我们仿佛他人生命的愿望就得到了满足,我们的行为是出于由衷的喜悦
- 非暴力沟通都四个要素
- 观察
- 感受
- 需要
- 请求
- 非暴力沟通的过程
- 什么是我的观察
- 我的感受如何
- 哪些需要(价值、愿望等)导致那样的感受
- 为了改善生活,我的请求是什么
- 小结:
- 非暴力沟通的提醒我们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他鼓励倾听,培育尊重和爱,使我们情意相通,乐于互助。
- 是什么蒙蔽了爱
- 对他人的评价实际反映了我们的需要和价值观
- 暴利的根源在于人们忽视彼此的感受和需要,而将冲突归咎于对方。比较也是一种暴力
- 用负责任的语言代替回避责任的语言
- 我们无法强迫他人按照我们所期待的那样生活
- 认为“某人应当受到惩罚”时,我们就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 小结
- 道德评判将不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人看作是不道德的或是邪恶的;比较性的批判会蒙蔽对人对己的爱意。异化的沟通方式会淡化我们对自己思想、情感和行为的责任意识
- 区分观察与评论
- 评论要基于特定时间何环境中的观察
- 用静态的语言捕捉变动不局的现实会造成许多困扰
- 不带评论的观察是人类智力的最高形式
- “每次”“曾”——表达的是观察结果
- "总是";“从不”——表达的是评价
- 小结
- 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别人就会倾向于听到批评并反驳我们。非暴力沟通是动态的语言,不主张绝对化的评论,提倡在特定时间和情景中进行观察,并清楚的描述观察结果
- 体会和表达感受
- 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 区分感受、自我评价、判断
- 表达我们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 兴奋 喜悦 欣喜 甜蜜 感激 感动 乐观 自信 振作 振奋 开心 高兴 快乐 愉快 幸福 陶醉 满足 平静 自在 舒适 放松 踏实 温暖 安全 放心 无忧无虑 精力充沛 兴高采烈 心旷神怡 喜出望外
- 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
- 害怕 担心 焦虑 忧虑 着急 紧张 心神不宁 心烦意乱 忧伤
- 沮丧 灰心 气馁 泄气 绝望 伤感 凄凉 悲伤 愤怒 恼怒
- 生气 厌烦 不满 不快 不耐烦 不高兴 震惊 失望 困惑
- 茫然 寂寞 孤独 郁闷 难过 悲观 沉重 麻木 筋疲力尽
- 萎靡不振 疲惫不堪 昏昏欲睡 无精打采 尴尬 惭愧 内疚 嫉妒、
- 遗憾 不舒服
- 感受的根源
- 感受的根源在于我们自身。我们的需要和期待以及对他人言行的看法导致了我们的感受
- 听到不中听的话的四种选择
- 责备自己
- 指责她人
- 体会自己的感受和需要
- 体会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我感到。。。。。因为我。。。”
- 看到公司海报出现拼写错误,我很不高兴,因为我重视公司的形象
- 你没把饭吃完,妈妈感到失望,因为妈妈希望你能够健康成长
- 我们大多数人并不习惯从需要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在不顺心时,我们倾向于考虑别人有什么错
- 直接说出需要,获得积极的回应的可能性会增加
- 生活的主人——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行动完全负责
- 小结
- 对大多数人来讲,个人成长一般会经历三个阶段
- 情感的奴隶—我们认为自己有义务使他人快乐
- 面目可憎—我们拒绝考虑他人的感受和需要
- 生活的主人—我们意识到虽然我们对自己的意愿、感受、行动完全负责,但无法对他人负责。我们无法牺牲她人来满足自己的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