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汉扬 写于 2017-11-03
按现代的逻辑,企业家和资本家的区别就是:前者是从事企业生产管理经营决策的劳动生产能力,即发挥企业中人力劳动与生产资料结合产生的综合使用价值从而实现企业的商业综合总价值,即主要包括企业生产资料物力系统价值c和企业人力系统运作生产价值V(V=v1+v2+v3……vn)的企业综合总价值(S)为目的的职位,后者是资源(企业生产资料价值即资本或“预付资本C”份额比例多少的拥有者。企业家是描述一个人在企业中对企业具有一定劳动管理领导能力的与否以及能力多少的概念,资本家则是描述一个人在企业拥有股权与否以及股权份额多少的概念。企业家与资本家可一分为二,也可合二为一。现代的区分倾向是,一个在企业中不占股份而因为其有对企业管理和经营决策能力被企业中的资本拥有者聘请做专业的职业经理人,这种经理人对企业的运作有一定的影响力是企业的灵魂人物。用马克思经济学就是从事管理与决策能影响企业走向的高级点的劳动雇佣者。他在从事企业管理与决策时所付出的只有他的劳动力(v1)。有的企业生产资料(资本)所有者或拥有者(股东)为了这种有能力能让企业的生产资料价值(c)在这种劳动者(人才)的生产加工过程中产出可能创造更符合社会需求具有更高使用价值的商品价值(W)和节约企业预付资本C或生产资料成本价值(c)以及从而实现更高的大于C(C=c+V)利润(剩余价值m)的劳动者(人才)在企业更加安心劳动工作发挥更大的积极性和贡献[这种积极性和贡献的大小主要体现为劳动者的使用价值或功用价值(L)]会以这种能力或技术为主的劳动使用的价值(L)作为总商品价值W(W=)或综合总价值(S)实现之后或参与过程中投入划分股份为奖励和分成的依据,使之与企业发展的整体价值利益捆邦在一起共同进退,这其实也是一种社会合作交换契约,它可增加劳动者对企业产生业主翁思想,产生是企业中一份子的“代入感”,使其与企业之间的关系更加牢固。这个对于一些掌握有人际关系以及市场信息资源和先进的管理决策理念的人才的吸收尤为常见,当然也会出现在许多直接作用在生产环节上有为生产部门生产力的作贡献的科学家或高科技人才(v2)的吸收以进行股权或股票份额的分配。也就是越是稀缺的劳动力(人才、人力、劳动者),企业生产资料所有者或资本拥有者原意付出更高代价或报酬(高工资)的意愿就越大,而相反,越是普通的无“企业代入感”或归属性的可以在人力市场一抓一大把的劳动力(v3……vn)就越不被看重。
而资本家则是指一个人在企业经营管理活动中对生产资料(包括客观性可控的物力资源与主观性人力资源)价值(C)的拥有即股份比例多少的状态。他们不一定为企业劳动工作出谋划策,但他们要为自已对该企业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投资资本所发生的盈亏自负承担。在上市的股份公司中拥有股份(资本)的股东们在对该企业的生产力发展趋势的估价进行判断之后有权可以选择增加占有股份比例或选择减少占有股份比例,但股份比例的增加与减少一般都要通过股市公平公开的竞价买卖,而不能暗箱操作。当然,也有特殊情况的股权转让、赠送、继承等。
当然,在马克思那个时代,由于企业的规模还处于比较小的程度,往往企业的生产资料(资本)的拥有者与企业管理经营的决策核心人物是身份重叠的,可没有什么资业家与资本家之分,往往一体二身份或根本就没有企业家这个说法,只有现代企业生产力系统或生规模达到一定程度或由于资本运作的理念更系统之后,也有一种说法是:“西方经济管理学提出‘企业家'这个概念是为了拉拢某些具有管理经营决策能力的劳动者中的精英,使其让他们安心创造大于预付资本的商品价值即生产剩余价值或表现为价格的利润,按马克思经济学的商品预付资本结构:
①生产资料价值(c)+劳动力价格即资本家实付的工资(v)=预付资本(C);
②由于商品价值产生结果为商品价值或价格(W)-预付资本(C)>0(即产生剩余价值或利润大于0);
③生产资料价值(c)为不变的死资本。
④劳动者的劳动力(v)为可变的活劳动。
⑤商品价值(W)-预付资本(c+v)=m。
⑥以及c(生产资料价值)+L(劳动价值或劳动力使用价值的价值)=w,或w-c=L。
⑦所以,L=v+m。
而马克思把产生的剩余价值或利润大于0的m,归功于劳动者的劳动或劳动的使用,从而产生大于劳动力价值的价值(L)。根据马克思“谁劳动,造造的价值归谁所有的逻辑”,那么,大于0的m自然归于付出作为活劳动的劳动力(v)的劳动者。
不过,等等,按照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观点:资本是一种可以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即“资本是产生m(剩余价值)的预付成本”。那么,不就是说m是预付成本产生的嘛?怎么现在又这样说?真是搞的我们好乱!一方面说“劳动是价值增殖的根源”、“谁创造价值,价值归谁所有”,现在又说“资本是产生m(剩余价值)的价值”,这不是矛盾嘛!那么,究竟剩余价值是谁产生或创造的?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家就是资本的人格化,“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资本是死劳动,像吸血鬼一样,必须吸收活的劳动,方才活得起来,并且吸收得愈多,它的活力就愈是大”。
也就是说在马克思那里一开始就定义了“资本”的邪恶,它是压迫剥削了劳动者的劳动生产创造的剩余价值(m),在雇佣劳动工人的过程中支付的工资(v)实际上并不是劳动力使用过种中创造的价值即劳动价值(L),而其实上它(v)只是劳动者们的劳动力价格,所以,v不等于L,且v<L,也就是说拥有资本家的资本支付给劳动雇佣工人的工资或劳动力价格表面上与工人们得原来的收入是并没有变化,甚至可能因为社会平均生产力的水平提高而让生活有所改善,尽管劳动生产创造的商品价值以及其剩余价值由于企业平均劳动生产力或劳动者本身的个别劳动生产力所表现出来的劳动价值(L)要比劳动力的原价格(v)高,但实际上资本家还是以等于劳动力的原价格(v)来支付工资,这让雇佣工人产生了错觉,所以,在不知不觉中资本家在通过市场实现商品价值(w)与支付给劳动者工资(v)的同时,再扣除作为生产资料耗损的不变资本部分(c)之后,也就实现了对剩余价值的占有,公式正是:w-(c+v)=m,这个过程就是资本家剥削雇佣工人的过程,这个过程的本质上也是劳动者的劳动力出卖给与资本家,而资本家用货币工资形式购买劳动力的使用价值,这是双方以公平公正的等价交换的,不然,你们可以不要来我这上班或打工,你们不来也有一人把人想来呢?咱们是公平公正的等价交换,没有强买强卖的现象,但在马克思看来,劳动者的劳动创造生产的实际L>v或L-v>0,故表现平等的交换存在着不等价,差额部分的剩余价值被资本家表面公平公正的劳动力交换偷换概念而隐藏了起来,使工资看起来就是劳动价值。这正是资本家剥削劳动者的秘密!
以上是我站在劳动者的角度来论证,当然,首先提醒一下:马克思经济学的价值论是有局限性的,如果按站在资本家们的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可能又有另一个版本,这个留到后面论证。我写这些正是想用数学逻辑分析并提出一个全息观的价值论,即从不同角度看问题,一个角度就是一个学术学派的产生。不同学派之间的矛盾正是因为它们之间存异而不求同所致,我的系统全息价值,也许是借助不同人与不同物为角度以多维的视野重新发现真理观念和指导实践的方法,这是种全新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我发现历史上只有中国国学有类似的,而易经数理中就隐暗这种全息观,只是历史上没人真正论述,但历史到今天也许有可能实现,这就要借助人工智能与互联网建立知识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