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过去的一年里你上过哪些课? 你还记得多少?哪些对你有改变”?
每次我就问别人这个问题的时候,很多人听完总是面有难色。
为什么会面有难色?
是因为我们绝大多数的人去听课,一个礼拜就忘得差不多,一个月后就什么都不记得了。
既然看到了我自己和身边的人有这样的问题,
我又在学习别人的课上做了哪些调整和改善呢?
我的学习课程的方法,他们分成简单的3个步骤:“毕加索”笔记法。
- 笔:笔记阶段
- 加:加工阶段
- 索:探索阶段
1. 笔:做笔记
做笔记阶段,有三个成果产出:
- 听课笔记
- 照片图片
- 逐字稿整理
首先是听课笔记
这个和绝大多数人一样,听完课的过程中我会马上产生一个听课笔记。
我用听课笔记格式是:康奈尔笔记法。
一天的线下课,如果是90分钟休息一次的话,我们把90分钟当中1个模块,我们就会大概4个模块,两天就是8个模块,你可以按照一个模块一页纸,也可以按照一个模块几张纸的方式来进行。
其次是照片图片
在做听课笔记在有听课笔记的同时,现场一般我们会拍下一些照片。
除了现场照片之外,我们还可以根据老师课程中出现的关键词,去互联网上收集补充照片图片。
最后是逐字稿的整理
文字稿怎么来?
其实很简单,就是一个讯飞这类语音转文字的录音笔。
你只要几百块钱就可以买一个这种SR301,目前还有一个101的版本就500块钱就可以搞定。
它就可以帮助你实时的把老师的语音转换成文字,比如此刻它正在把我的口述变成文字稿。
当然,它只负责把语音变成文字,但是段落、重点,还是需要后面你修订的。
2. 加:加工老师的内容
有了现场照片,有了自己的听课笔记,有了录音的逐字稿,我会把它去做成一个听课PPT。
这份听课PPT,包含了这个课程的知识点,老师用到的案例。
有的老师上课是没有PPT的,或者是不会发PPT给学员的。
但是我觉得这个内容很重要,我就尝试去把它的内容做整理。
比如他的一些核心观点是什么,完了之后让我想到了一些什么相关的一些观点,我自己大脑当中相关的一些观点是什么,我把它补充进来。
这个梳理的过程,如果你还有其他同主题的读书PPT,这时候,就可以去翻阅做过的读书PPT中的素材,来加工课程中的知识点。
做听课PPT有一个好处:
发到一起学习的学生群里面去,是一个非常好的机会可以:
帮助别人,认识新朋友。
比如几十个人在一起学了两天,结果一个礼拜之后大家已经把这个群忘记了。
然后你这个奇葩开始每周往里面去扔一个听课笔记PPT,效果会怎么样?
3. 索:探索阶段
探索阶段,就是基于老师的知识点和框架,去扩充探索自己的学习地图。
比如我在听完丁晓辉老师的王阳明心学启蒙课后,我发现出了4个关键词之外,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实是儒释道合流,也就是体内有3股千古真气;
我在看央视《王阳明》的纪录片的时候,发现纪录片的5节视频,刚好是王阳明的人生5个阶段;
··· ···
于是我绘制了一张属于自己的王阳明心学学习地图。
在这张地图的基础上,我制作了属于自己的王阳明心学持续学习手册。
什么叫持续学习的手册?
就是整个课程,就相当于老师在某个主题上给了我们一张地图,并在地图上去描述了几个点。
于是我在老师的基础上,绘制了一条纵横交错的学习网。
有了这张网,看上去庞大的学习计划,会被拆分成一个一个小点。
比如我就会把知识点它们拆解成了一个一个关键词,做成了笔记空白页,然后一天学习一个关键词,并进行笔记记录。
小结
以上就是我的学习课程的“毕加索”笔记法。
- 笔:笔记阶段
- 加:加工阶段
- 索:探索阶段
学习是一个持续进行的事情。
想在课堂上,靠老师来帮你彻底打通任督,是几乎不可能的。
任何一个能力的精进,都是靠长时间的投入,大量的练习,才能习得的。
有了“毕加索”笔记法,你就可以打印你的持续学习手册,随时记录,随时增补对这个课题的想法和素材了。
孔子说,学而时习之。
重要的不是学,而是时。
是时时刻刻持续学习。
我是小六,期待今天的内容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