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时代读过余秋雨先生的一篇散文《道士塔》,让我埋下了向往敦煌的种子。这座古老而又神秘的城市,于我而言,似乎是一个遥远而又熟悉的梦。
今年十一假期,终有机会和朋友一起开启这趟梦想之旅。
古时候,这里就相当于现在的上海
敦煌,是丝绸之路的节点城市,古时候这里又称为沙洲。从地理位置上来看,敦煌本质上是一小片被沙漠包围的绿洲,但作为陆上丝绸之路入关的第一站,西域的商旅和使团带着骏马、玉石、香料,经由敦煌入河西走廊,返回时他们又满载我国的丝绸、茶叶和陶瓷,自敦煌步入大漠。如果不想再东行或西去的人们,就会在敦煌停留,于是这里就变成了一座贸易港。这一路,敦煌的地位和作用我觉得不亚于今天的上海。
沙洲夜市
经过2天的长途跋涉,我们真正到达敦煌的时间是3日晚上六点,住的是距离沙洲夜市1.5公里之外的酒店,还好整个市区也就是2公里范围,打车起步价1.8元,很多地方也是步行即可到达。
敦煌其实是一个很小的城市,街道干净整洁,虽然马路不宽敞,但也没有看到路上有停满车那种拥挤的感觉,一切都是那么井然有序,而又让人感觉到悠闲自在。
既然是逛夜市那就先谈谈吃,大西北真的走哪儿都是面,早上汤面,中午干面,不过西北的面条还是很劲道的。我觉得在敦煌比较有特色的面食应该就是:胡洋焖饼、驴肉黄面这些,其他就是牛羊驴肉烧烤吧,作为一个素食爱好者,这些美食对我来说仿佛没什么诱惑。
沙洲夜市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俗风情。这里的工艺品都不落俗套,大多保留了本土风貌,还有些非遗传承。以敦煌壁画为题材的冰箱贴、丝巾、木板画等都非常受欢迎。因为敦煌石窟群里漂亮的壁画禁止拍摄,当地人也就只能以这种方法将留在脑海中的原画记忆保鲜。
由于时差的因素,晚上八点之后敦煌的天色才逐渐黯淡下来,这个时间点也是夜市各类小吃、排挡最热闹的时候。在夜市品尝地道的西域风味美食是许多游客的首选。
除了以露天座为特色的小吃烧烤街外,沙洲夜市靠近沙洲商场的位置还有很大的一处室内的美食街。说是室内的其实就和大型菜市场一样加了个顶,周边环绕一圈餐馆,中间是一家一户的各地美食小馆子,这里也是热闹非凡。
如果到了这边觉得口干舌燥,可以试着喝一喝当地的杏皮水,满大街都有卖,价格在十元二十元不等。味道比酸梅汤还好,酸甜可口,解腻解渴,和当地的干燥的气候很搭,简直是每日途中必不可少的饮品。
沙洲夜市和全国各地其他城市的市场相似又自带异域风情,露天的夜市,油烟气和鼎沸的人声,都会让你忘记这里是一个被沙漠围绕的城市,总体感觉还是非常棒的!
鸣沙山月牙泉
对茫茫沙海的执念,或许是因为三毛与荷西在撒哈拉沙漠生活的那段趣事,也可能是因为桐华的那本小说《大漠谣》,几年前还被改编成电视剧《风中奇缘》,据说前几集刚好就曾在鸣沙山月牙泉取景拍摄。
真正的旅行是从4日才开始的,一大早就出发前往鸣沙山月牙泉。进到景区就看到真正的沙漠了!第一眼的感觉还是非常震撼的(就像第一次见到大海一样)。绵延起伏的沙丘就像大海一样浩瀚无边,泛着黄色的沙丘,就像海中的一个个浪花,形态各异,在阳光映照下宛如刀刃,金光灿灿!
月牙泉处于鸣沙山环抱之中,其形状酷似一弯新月而得名。数千年来“沙山环泉,泉映沙山”,犹如一块光洁晶莹的翡翠镶嵌在沙山深谷中,泉水与流沙间隔仅数十米,虽遇风沙却不被淹没,地处戈壁沙漠而不浊不涸,这种“沙水共生,山泉共存”的地貌特征,确属奇观。
景区有两种行进路线,一种是步行直接走到月牙泉边,距离很近,另一种是骑行骆驼,100元每人,骆驼驮着你走到相反的方向绕沙漠中绕一大圈,然后再走回道月牙泉边,全程大概一个小时。
既然来这里,自然是要体验一把西域风情的,我们选择了骑骆驼进山,第一次骑骆驼还是觉得有点高的,坐在上面真的是既紧张又兴奋。在行进途中,我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抓着缰绳,另一边又兴奋地从口袋里掏出手机四处狂拍,只见沙漠中一道道沙脊呈波纹状,明暗相间,层次分明。像极了一座座古埃及金字塔,金碧辉煌,巍峨壮观。
每个驼队都有一个引路人,到拍照点,就会问游客要不要帮忙拍照,20元一个人,用你自己的手机。
骑骆驼回来后,大家就开始自行游玩了,主要就是看月牙泉和爬山。想要看清月牙泉的全貌,就得登上高高的沙山,我们自然是没有那个勇气去挑战的。所以就只站在月牙阁上匆匆瞥了一眼山脚下黄沙环绕的月牙泉,就灰溜溜地折返了。
沙漠的沙子跟海边沙滩的弯曲不一样,比海滩的沙更细更软,所以鞋子也更容易钻进沙子里。
从下往上看,沙山坡度挺陡,视觉上至少有45度,在沙漠中行走其实并没有那么轻松,虽然黄沙踩上去是细软的,但常常是走一步退两步,返程路上感觉自己像泄了气的皮球,走了一小段路就开始腿软。终于体会到古人穿越沙漠的艰辛了。
这一站没能等到日落时分,无法身临奇境感受到诗人王维笔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美景。只好带着些许遗憾为下次故地重游留些念想了。
莫高窟
知道莫高窟,始于飞天。一直很喜欢各种神秘的类似于盗墓的书籍和考古纪录片,但凡里面只要有关于飞天的话题,永远是神秘莫测。引人遐想。曼妙的身姿、飘逸的彩带、倒弹的琵琶。。。都让我对这片深藏在大漠戈壁上,传说中让无数艺术家惊叹膜拜的地方无限向往!
我们下午坐上观光大巴来到了距离售票点十几公里外的莫高窟实地,一般旺季只带游客参观8个洞窟,而我们只预约到了B类票。实际只看了4个窟。
十一黄金周吸引了大量的游客慕名前来,我们几乎花了两个小时在排队上,所以网上说的“排队两小时,看窟两分钟”确实是真的😂
走入洞窟的一刹那,一股夹杂尘土味的历史厚重感扑面而来,虽然以前在央视的敦煌纪录片里看过莫高窟的发展史,但在真正进入洞窟参观的那一刻,才发现飞天在这里只是一个配角,一个点缀,一幅幅精美的壁画,每一尊大佛像、小菩萨形象生动、性格鲜明,我从眼睛到心灵,已经无法寻出任何语言和文字来形容,正所谓“有一种震撼和感动,是自己未曾能身临其境“”。
莫高窟全程禁止拍摄,只能在外面拍拍古建筑。
想要更多了解莫高窟文化的小伙伴,在此推荐NHK敦煌莫高窟纪录片,网上可以搜到,讲解地非常详细。一千多年前,三危山万丈金光感到了乐尊和尚,他开始在这里开凿石窟,这是莫高窟的开始,从南北朝到隋唐、五代、宋元、历经了战乱,阴谋和杀戮,一千六百多年的时代给莫高窟留下了不同的风格,一个荒芜沙漠中的山丘竟然成为一处宗教艺术圣地,是一代代人用信仰的力量构建了眼前这美轮美奂的建筑。
该纪录片首次采用高清画质拍摄,并罕见公开30个洞窟的敦煌壁画,堪比一次深刻的亲身之旅。强烈建议大家来莫高窟之前先看一下这个纪录片,如果只是抱着观光打卡的心态走马观花,有点对不起这200多块钱的门票😂
又见敦煌
从洞窟出来后,还是觉得意犹未尽。为了进一步了解敦煌的历史,我们决定去看晚上《又见敦煌》的演出。
这是一场宏大绝美额精神盛宴,王潮歌导演的《又见敦煌》将敦煌的历史故事活灵活现地展现在世人面前。整个演出方式就是非常新颖的,属于体验式观看,和演员零接触,边走边看,每个场景都是新的感受。
当我们沿着平缓的坡道进入剧场深处,惯常的思维习惯已被颠覆。平日里看剧都是迈上台阶登堂入室,这里确像把观众自然地汇聚成一条溪流。顺势而下。像自然深处汇集。
随着轰然而起的音乐、骤然亮起的灯光,历史的闸门陡然在我们眼前打开:一个个鲜活的敦煌历史人物从我们面前穿梭而过,分列于大厅两旁,从张骞到相夫公主,从索靖到张议潮,从异域商旅到当代村民,一直到近现代的王道士,这一幕幕从人们视线中穿流而过,仿佛让人真的置身于敦煌两千多年的历史洪流中,时光飞逝,这些鲜活的面容,终被漫漫黄沙和历史烟云一次次地淹没,令人百感交集!
王圆箓的故事让人扼腕,米薇写给丈夫的信遗落在风沙中1700多年,玻璃制的天花板在尘沙中不断下落,曾经的喧嚣变成羌笛一曲,往日的繁华化为一把黄沙,经典的飞天舞乐和故事细节的把控,充分演绎了那段神秘的过往,让历史变得触手可及。结尾再配上黄绮珊演唱的那首《千年一瞬间》,又不禁令人怅然若失。最感动地莫过于舞台上的那句对白:一年有多长?不过一瞬间!一瞬间,春一去,冬一来,一千年就过去啦!
拨开尘沙,又见敦煌。历史与现实,仿佛长长的驼队,在大漠和关山之间,走过一条丝绸之路,清朗的驼铃声在耳畔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