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不是一个让母亲省心的孩子,与母亲的关系也曾经是特别别扭的。母亲经常念叨的就是,我是她最磨人的一个孩子,母亲说,我出生时她是最累的,感觉骨头架子都散了;小时候我最难带,特别爱哭,用母亲的话说“经常是张着嘴一嚎就是半天”,我的几个表姐到现在还时不时会把这件事拿出来打趣;高考结束等待成绩的那个暑假,母亲几乎每天都不敢回家,因为只要看到母亲,我就会各种“磨人”,这些是直到后来我参加工作无意中听母亲提起才知道的;如今我又成了她最放不下的一个。
因为这几年自己照顾女儿的压力太大,又难以停下脚步地参加各种学习,我的身体透支得厉害,最近不得不吃药调理身体。母亲为了帮助我减轻压力,从老家过来与我们同住,帮我一起照顾女儿,时间很快就已经一个月了。母亲来后,每天必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醒我吃药:“是不是还没吃药呢?快吃药!”;看到我看书时间稍微长了点,母亲会说“你别总看书了,累挺,躺着!”;晚上睡觉时母亲有意无意地把自己的睡觉时间也拖到很晚,觉得我应该休息了,又会对着我的房间说“老闺女,你快睡觉,别熬夜了!”。
这几年时间里,我习惯了一个人面对生活中的困难,也习惯了一个人安排自己的生活方式和作息,一个人一旦习惯了什么都自己说了算时,突然有个人干涉自己是会让人不舒服的,母亲的“管制”起初激起了我的小反抗,我会嘴里说着“好,一会就睡!”却仍然还是自顾自地看自己的书,但是很快我就发现,自己这样做会加重母亲对我身体的担忧。作为母亲,不能保护自己孩子的感觉,无论是因为外界原因造成的,还是因为孩子的不理解都是既无助又痛苦的。于是我开始做个“乖宝宝”,尽量配合母亲的“管制”,开始乖乖听话吃药,乖乖放下书躺着,乖乖早早的就关灯睡觉。
很长时间里我对母亲的态度都是很糟糕的,觉得母亲特别爱抱怨,非常消极;觉得她对父亲过于苛责,不是一个好妻子;甚至觉得她没有涵养,不识大体……所以对母亲的态度经常是不满中掺杂着不屑,话语中也经常顶撞。但是随着这几年我与母亲的关系慢慢改观,自己不但更加能够理解母亲,甚至开始敬佩起母亲,言行中自然也就多了更多的宽慰与亲近。
想想这些变化,就是所谓的原生家庭的和解吧!同样是这个母亲,曾经我看到的只有她身上那些我不喜欢的个性,甚至夸大了自己的不满;而当自己开始与母亲在内心和解后,我才开始更多的关注母亲身上那些曾经一直存在却被我一直忽略的优点。
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很多人都会探索到原生家庭,也因为有了“原生家庭”,我们在学习成长之初,尚且没有探索到个人成长本质的时候,“原生家庭”往往会成为我们发泄愤怒的直接受害者。我们会自然而然地责怪父母没有为自己创造良好的“原生家庭”,怨恨自己没有一个能够给予自己更多支持和爱护的家长。
想到我自己如今对母亲越加的理解,与母亲的关系也发生了许多积极地改变,我问自己“我是如何与母亲和解的呢?”想来想去,应该是可以总结出两点原因,分享出来希望也能够对有心人有所帮助。
首先,是经历,经历过实实在在的生活,经历过生活实实在在的困难,会让我们更加懂得父母的辛苦。帮助我开始理解母亲的,我印象中最深刻的有两件事,一件是女儿出生,一件是父亲去世。女儿出生后,照顾她的各种忙碌,让我突然意识到母亲当年一边要应付艰难的生活,一边要拉扯我们姐弟三个,是何等的不容易,这让我第一次以新的视角看待母亲;而父亲的去世,又一次让我明白,母亲一生中一次次经历的那些亲人的离世,需要克服着什么样的心痛才能坚强地走下去,这让我第一次开始敬佩母亲。
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我们与自己的和解。我们在生活中肯定会看到,许多人到了中年甚至老年,仍然与父母的关系很糟糕,他们肯定都是经历过养育儿女、面对过各种父母曾经经历过的困难的,那么又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没有办法与自己的“原生家庭”和解呢?我个人觉得,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因为我们还没有与自己和解。就比如在我自己没有办法认识到任何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时候,我就根本没有能力看到母亲身上那些一直就存在的优点,而只会关注她哪里做的不好;而当我还不能够接受这个世界不完美的样子的时候,也就无法接受母亲不可能是一个完美的母亲,现在的母亲仍然是一个有缺点的母亲,但是我已经慢慢学会与这样一个真实的母亲和平相处,当我不苛责自己做到最好时,才能够有能力不去苛责母亲。
经历与和自己的和解,对于“原生家庭”这个课题,是缺一不可的。经历这种东西,好与坏有时可能不是我们凭意志就可以求得的,好的经历可遇不可求,坏的经历,没有其实是一种幸运,有了也不要怨恨,用得好,它真的是成长最好的垫脚石。而与自己的和解,是我们最应该下功夫的地方,所以如果我们仍然对父母非常介怀,就再不要对父母提过多要求了,多花心思在自己的内心成长,与父母的关系自然会慢慢有所改变的。
而当我们自己也已经成为家长,成为孩子的“原生家庭”时,无论如何努力,我们所营造的家庭氛围,其实也往往难以满足孩子的期待。比如我自己就经常被女儿气的乱跳,女儿也时常会对我有所不满。我们能够做的,只是尽力而为,然后尽量为孩子提供机会,让他们能够在内心有所成长。我身边就有这样明智的家长,在提升自己的同时,更不忘为孩子努力创造一切机会,让孩子也成长自己。“原生家庭”的课题可以无论向上延伸还是向下拓展,成长自己都是基础,而经历,就交给生活就好了。
五一前,在接到舅舅病危的消息时,我在回家通知母亲前,为了调整情绪在一棵榆树下站了好一会,然后特意我垫起脚折了几枝榆树钱儿带回家给母亲。那一刻,我突然觉得似乎自己成为了母亲的母亲,而母亲成了一个需要照顾的孩子。我们每个人无论年纪多大,心中都住着一个孩子,当我们最脆弱的时候,那个孩子便会毫无遮掩地出现,已经长大成人的我们,是否也能够在父母需要的时候,为变成孩子的他们做一次“原生家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