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的“瓶口”
瓶子,一般是瓶肚子大,瓶口小。往瓶里倒水,首先要对准瓶口,并且流量和流速都要适度,这样,才能通过瓶口往瓶内装很多水,否则,水倾倒得再多再急,大多流在瓶子外面,又有何益?人吃饭,也是胃大口小,要把食物送到口里,一口一口吃下去,想不通过口吃饭或者一口就吃成个大胖子,那显然是不可能的。
学生学习知识,也有个“瓶肚”与“瓶口”的关系。不过,这个“瓶肚”并没有底,“瓶口”也因人、因年龄不同而异。我始终认为,儿童和青少年在学习上的“瓶肚”是很大的,只要我们的教学方法对头,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循序渐进,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找到了学生智慧的“瓶口”,通过“瓶口”把知识很好地交给学生,学生可以学习的很快、很好。有人在学生智慧的“瓶口”外面倒水,水流在“瓶子”外面,于是便得出结论,认为儿童和青少年智慧的“瓶肚”很小,片面地强调资产阶级教育学的量力性原则,降低教学上的要求,实际是主张在教学上要少慢差费,这能被认为是正确的吗?显然不能。教师教不好书就怪学生笨,而且还搬出什么“量力性”之类的教学原则,我们当然不能同意和接受。我认为,问题往往不是学生的“瓶肚”小了,装不了,而是发生在“瓶口”的问题上。学生“瓶肚”虽大,但教师却往往不善于对准学生智慧的“瓶口”倒“水”,甚至有的教师连“瓶口”也还没有摸到,或者教师本身“水”就很少,倒不出什么。似此情况,不反求诸己,而责怪学生,实在有点不公平。不公平还事小,长此下去,教学要求一再降低,教学质量又将如何提高?
无论研究教育学,总结教学经验,研究教学方法,都要认真地研究一下儿童和青少年的这个智慧的“瓶口”问题。各人智慧的“瓶口”大小不一样,除了一个人的资颖和开窍早晚不同外,一般说来,直接经验多与知识领域广的学生则“瓶口”大,直接经验少与知识领域窄的学生则“瓶口”小。要使新的知识通过“瓶口”为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就要在讲授新知识的时候,善于运用各种方法将新知识和学生的直接经验或已经掌握的间接知识联系起来。例如,数学教学在开始讲分数的时候,光抽象的讲几分之几,学生往往接受不了,不知教师讲的是什么,如果将分数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联系起来,把一个苹果切为两半,这是二分之一,再各切成两半就是四分之一,再拿四枝粉笔说明两枝是二分之一,一枝是四分之一,这样学生就容易懂了,在这个基础上就可以类推和概括,使学生形成分数的概念。
人对宇宙万物的认识,都是从直接经验以及已经掌握的间接经验开始的,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知识领域的范围。任何知识都必须与自己的直接经验以及已经掌握了的间接经验联系起来,才能被理解和接受。是否善于将讲授的新知识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已经掌握的间接知识相联系,使学生便于接受,这是教学中的一项重大艺术。即使是艰深难懂的教学内容,如果教学善于将它与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已经掌握的间接知识联系起来,也就是说与学生智慧的“瓶口”连起来,则学生能够接受;反之,本来是浅显易懂的教学内容,如果锅里了学生的直接经验和已有的间接知识,离开了学生智慧的“瓶口”,那也会变成“天书”一样难懂。不同年龄的学生,由于直接经验与间接知识的领域各不相同,“瓶口”大小也不同,因此,研究他们的认识规律和年龄特征,必须要首先调查和了解他们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知识的基础,从此出发来研究教学方法问题,想方设法通过学生智慧的“瓶口”把教学内容教给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