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继续分析文章《原来,妈妈才是世界上最大的备胎!》。第一眼以为这又是在抚慰城市空巢女性的失恋情绪,看完才知道是在呼吁人类反哺。
可以说这篇十足标题党,却也收到了5000➕点赞。用“疑似失恋”将人吸引进来,又用亲情牌打了个一带二,读者还照单全收le。
从留言看,人群集中在刚上大学阶段的女性和新晋妈妈。一个是哲思正处于高峰期,一个是实践活动处于初级阶段。
咪蒙套了一些二八法则、反哺这样高大上的概念,成功挑动了一根宏大而又虚无的情感神经。
可能我正处于一个接近真相的人生阶段,所以这种催泪弹对于我毫无效果。
记得我姥爷说过:“脚疼了手可以去抚摸,但是手疼的话,脚没办法来抚摸”。感觉比什么二八法则高级很多,这是一种寓言式的解释。
抛开伦理,理论上,人是一种非常具有依赖性的生物,按说一个给你投食的人应该比一个需要你去投食的人更有安全感、更让人舒适才对。但是为什么几乎所有的人都更爱那个需要出卖劳动力去投喂的孩子?
因为,人需要活在希望里。
不得不拆穿一切的说,父母相对于子女来说是一种“伴有遗憾记忆的过去式”。我想每个人心中应该对于父母都有一些些遗憾,缺失的抚慰、没沟通明白的误解、未达成的谅解,甚至有的父母会给孩子暴力、欺骗、利用的“遗憾回忆”。
相对来说,子女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个人都尽力把自己最得意的知识、经验、善良传授给自己的子女。尽管自己的子女依然会从自己这里获得“遗憾回忆”,但从父母角度来说,在与这个社会化程度不对等的幼小个体相处时,自己已经付出了真实的自己。
我始终认为,从感受情感方面孩子一点不亚于父母,虽然他们相差二十到三十岁。无论多大的孩子他都可以感受到关注、欢喜、鼓励、羞愧、嘲笑、不满等等这些远比喜怒哀乐更加复杂而高级的情感。反而由于年龄增长,人类对于复杂情感的感知要通过理性和知识分析才能准确把握。所以,为了减少给孩子带来“遗憾回忆”,父母应当最大程度的把孩子看做和自己一样智慧的同类,除了关爱,更应该同等对话,不把孩子看成不懂世事的“傻孩子”,而把他们看做一块巨大的海绵。
综上,如此暗黑的感悟是否很不爽?才不?通过这样一轮分析,可以发现生产下一代可以使人类充满希望,也会将最真实的自己唤醒出来。一个人有希望才有未来。
2017年全年共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63万人。
所以,与其惧怕高教育成本、高社会压力,不如生个娃娃,所有的生活都会有遗憾与压力,而只有拥有孩子的生活才拥有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