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是信息爆炸的时代,快捷、便利仿佛成为了时代的标配!曾看到一篇报道,大学校园出现“拍拍一族”,听课时,将ppt随手一拍,瞬间完成了学习!用“拍拍”代替了传统的“记笔记”,这究竟是时代的进步?还是学习功能的消退?而中学阶段,教育部明确规定,学生是不能带手机进入校园的。 课堂记笔记有何作用?如何记笔记?又如何用笔记呢?文昌老师给出建议:
一、课堂笔记的重要性
1、课堂记笔记有助于认真听讲
认真记笔记,是一个综合性的活动过程,是眼看、耳听、手写、心想的活动。记笔记的过程,学生需投入自己的各种心智能力,这有助于自身与教学内容的交融。虽然每节课精彩纷呈,但并不能吸引所有的学生,如果学生不专心听讲,或只听不记笔记,那么很多呈现在课堂上的东西就会昙花一现。学生认真记笔记,就很容易进入一种沉浸于知识世界的精神状态。
2、课堂笔记有助于复习巩固
古人云:“好记性不如乱笔头。”随着时间的流逝,我们所的记忆东西也会逐渐遗忘。课堂认真记笔记,这样方便查找,也不容易丢失。学生通过翻看课堂笔记,可以回忆起当时的课堂情景,从而有助于帮助理解掌握知识。
对于课堂中的难点、疑点,往往需要再次思考,思考的依据就是笔记。学生的笔记其实是自己的知识记忆与思维之间的一种纽带。
3、课堂笔记有助于锤炼学生的语言
记笔记的过程是一个由感知,转化为联想、分析、综合,再转化为文字表达的比较复杂的思维过程。记笔记过程要求个体维持一种合适的内部心理定向,从而具体地操作知识信息。因时间有限,空间有限,学生随堂做笔记,不可能长篇大论,把课堂上所讲的内容一一记下,也不能乱写乱画,最后搞得自己也看不清。这就要求学生在课堂上边听师生发言,边要筛选、提炼重要的、有价值的信息,即思忖着该怎样言简意赅地记载。长此以往,自然潜移墨化,作业时、考试时,如何规范完整答题。
二、课堂笔记的内容
课堂笔记不是课堂内容的拷贝,一字不漏地记录整堂课的内容是不可能的。上课要以听讲和思考为主,精力过分集中于笔记,会影响对知识的理解,从而必然影响听课的效果。
课堂笔记没有固定的格式和千篇一律的方法,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的学习方法选择具体的形式。关键是记下必要和精华。
1、记教师的重点板书。
比如:基本概念、公式、定理。
2、记方法。勤记老师讲的解题技巧、思路及方法,这对智力培养和解题技巧培养都有好处。
3、记总结。记老师的课后总结,这是浓缩一堂课的精华。
4、记学生各自的难点、疑点、易错点
在听课过程中,对老师讲解的内容有困惑的地方,或者感觉自已学习起来有困难的地方,以及自已经常犯错误的地方,用笔快速记下来,以便于下课后和老师勾通,或者自我强化。
课堂笔记的内容应当简洁扼要,做到既有观点、又有材料;既有主干,又有枝叶。所以课堂笔记在记录的过程中也是有一定的技巧的:
1、不要记得太紧太密,每页右边留下约1/3的空白处,以便课后反思、整理、补充、修改。
2、用词用语要简洁浓缩,使用频率较高的词语可用代号。
3、注意听课与看书结合,有些内容可直接在书上批注。
4、要学会使用双色笔,如蓝色和红色两支笔,用蓝色笔记录,重要的内容如:概念、公式、定理用红色标注出来,这样便于以后复习时一目了然。
三、如何使用笔记
1、“磨刀不误砍柴功”我始终认为,孩子们回家的第一件事,不是做作业,而是快速对照笔记进行复习。只有对知识清晰了,没有疑惑了,才能通过作业进行熟练运用,达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2、在单元复习,期中复习,期末复习中,经常对照笔记,加深理解,增强记忆,便于运用。将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形成清晰的脉络体系。
3、对笔记进行阶段性整理和补充。
一是补充笔记中的省略部分,将简化符号复原,对重点部分要核实,未听懂部分弄懂,使笔记进一步完整。
二是个性笔记,如将易错点收集,建立错题集;将好的解题方法收集,建立“妙题巧解”,“方法点评”之类的。这样就可以利用笔记克服自已的“盲点”,走出“误区”。到了紧张的综合复习阶段,显得轻松有序!
好的笔记是课本知识的浓缩、补充和深化,是思维过程的展现与提炼。它们是个人的 “学习档案”和重要的复习资料。合理利用笔记可以突出重点、提高效率。让我们一起记笔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