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天 总复习(一)
真正的升级、认知上的革命,都不是靠计划和努力得来的,就好像人类不是靠计划和努力才发展出人类文明一样。马丁·路德·金有一句名言:有信心地踏出第一步,你不需要看到整个楼梯,只要踏出第一步就好。所以对我们来说,要做的就是迈出第一步,踏上一条身不由己的上升之路。台、阶
“弥补型创新”,窗户的发明,创新其实是一个解决问题又不断制造问题又继续解决问题的过程,这也映射了之前的:创新也不是计划出来的,而是一个个问题倒逼出来的。
我们认知升级的过程也是一样,是被问题推着往前走的,这个过程中会有痛感,但是拒绝了痛感,也就拒绝了升级。谬误篇与道路篇
观点和世界观:我们看到的世界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它只是反映了我们的世界观,反映了我们的观点而已。观点就是你在你所处的位置看到的以及想到的。所以,与其说世界观反映的是事实,不如说世界观反映了我们的观察点。
基于此,当产生改变世界的想法的时候,有必要提醒自己:不要急着去改变那个世界,而要先改变自己的世界观。
城堡和监狱:城堡是为了贵族建的,它坚固而且防御性强,但也正因为这个特点,在没有了贵族之后它被当做监狱使用。
人的认知就如同一座城堡,它能让你在一个不确定的世界里获得某种确定性,给你舒适感和安全感。但是,这种安全感、舒适感是以封闭和保守为代价的。如果你不充分留意认知这一面的话,认知会逐渐变成一种“认知监狱”。
认知城堡带来安全舒适和确定性,也带来封闭保守和囚禁(认知城堡和监狱是不同的affordance)。
第四十九天 总复习(二)
“范式”就是在一个特定时期,知识共同体共有的一种认知和思维框架。凭着这种框架,大家解决了很多问题,但随着认知的积累,越来越多的人发现这个范式有问题,矛盾的东西也越来越多。“范式转移”paradigm shift这样一个认知框架,其实就是“认知越狱”。
受害者心态是一种认知加工体系,信息偏离和筛选机制,是一种很难突围具有反脆弱机制的认知监狱。
行动会遭遇两种障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障碍,另一种是深于我们内心的障碍。中国古人把这两种障碍称为“事障”和“理障”,事障易除,理障难消。
“芝诺悖论”(Zeno's paradox),就是听起来特别有道理,从逻辑上很难破除,但在行动上却是很荒谬的事情。
拖延症的特点是无穷准备(同上之相同点),由于你缺乏一种强烈的行动愿望和行动力,所以你马上就会想到“要做成这件事情先要准备做一件什么事”。
强认知是手段不是目的,为了不被聪明何认知所误,还要对认知实施管理和治理,否则,认知可能不仅无效,甚至导致破坏性和灾难性的结果。
认知的工具和方法,一方面给我们提供了便利,另一方面也在制造谬误和障碍。认知的治理比工具和方法更重要。
客观的外在工具,主观的内在工具都会给我们提供的扭曲的、谬误性的认知。主观的理障,是一种根本没有意识到的障碍,它的扭曲是一种无形的、感受不到的扭曲。
人的认知是一种后台合成的产物,大致分为理智、欲望和恐惧三要素,每个要素的变化都会直接影响前台输出的认知结果。控制这三者的份额就能得到理性的认知。
对待外界的三个立场:物理立场、设计立场和意象立场。空船理论☞意象立场:有船夫,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控制和他的关系的,可以会讲(伦)理;如果是一艘空船,物理立场:放弃意象和控制,找到一个合(物)理的解决方案。做到把有船夫也当做物理立场来看,放弃控制和评判,那这个问题也就瞬间解决了。
情绪/情感是一种认知工具,情绪也是一种行动决策合一的认知行为。比如恐惧是一种预警机制,愤怒是一种能量调动机制,忧伤能给你提供一种反省机制,而厌恶让你快速识别那些无用有害的因素。缺项或者哪项过度占据就会引发错误的认知、判断和行为。
认知治理就是当拥有众多认知工具的时候,如何实现优化配置,让每种工具在合理范围内发挥作用(发挥有利的以免避免有害无效的一面)而不越界。
资源和工具需要很好的管理和配置,否则它不仅可能无效,甚至会滋生出诸多麻烦,造成灾难性的结果。所以,认知治理比认知工具和方法更重要。
“致良知”以灭心中贼(未管理的内在情欲(恐惧、害怕、愤怒等),有认知不一定就是好的,如果不好好管理的话也会导致恶知——“格物致知”致的是良知而不是恶知。
降伏自己的心中贼,不让自己内心发生动乱;激活对方的心中贼,在对方心中设置一个又一个障碍/破坏性因素,让对方的认知和行为呈现为荒唐状态。认知远不是明白一个道理那么简单,好的认知是达到良好的认知治理状态。
“认知升级是提高知识增量”,而增长见识、扩展见闻的作用是相当有限的,我们忘记了一个维度:认知是治理和管理的结果,而不是提高单个要素的存量。“约翰逊疗法”就是一种典型的认知治理。不正面改变他的认知,而是进入他的后台去改变那些要素的指标。
与其说“提高”,不如说“治理”我们的认知,而治理我们的认知就是为认知提供一种治本的疗法。
“口令思维”是找到一种能快速降低对方某个情绪和认知指标的一种姿态或说法,让对方的认知明显发生改变。有效的改变是找到“导致改变的改变”,也就是治理和治疗。
智慧是一种生长机制。如果把知识(意见)看作是花店里出售的玫瑰的话,智慧就是玫瑰树上长着的玫瑰。这两者从结果上好像是一样的,但从过程上是完全不同的。区别是to be和to have:玫瑰树之所以能长出玫瑰花,因为它是玫瑰树;而花店只是拥有玫瑰花——这是结果和过程的差别。“哲学”就是“对智慧的爱”,是一个正在发生的过程。当你“不爱智慧了”,那就是在谈哲学和学哲学,而不是做哲学。
选择☞购买、采集还是生长认知
information☞transportation☞tranformation
“真正的改变只能从内部发生,门只能从里面打开。”认知的改变在本质上是转型,认知的突围、越狱、改变和转型也只能从内部发生。用我们前面的话说:认知是一个产品,是由一套完整复杂的机制生长出来的。
与其说认知是一种结果,不如说是一种状态和机制。改变认知不能走捷径地试图从结果上努力,而应该从过程上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