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美术课外班里接了孩子,看见他似乎满脸写着心事。我不由得问他:“豆豆,怎么了?”孩子沉默了一会儿,说:“乐乐和达达都要去其他地方上学了。乐四年级就转到西城,达上完四年级转学。”听到这个消息,我心里突然也感到一阵空荡荡的失落,这两个孩子都是豆豆在小学的好朋友,他们的转学真的不是好消息。
我拉紧孩子的手,柔声问他:“你是不是很难过呵?”儿子重重地点点头,然后说:”妈妈,我们也去西城买房吧,我也要去那边上学。”“为什么呢?”“因为那边的教育质量更好,乐说他要去上一个差一点的小学,这样将来就能进一所好些的中学了。”“那么你们班上还有转学的孩子吗?”“还有好几个女生呢,像xxx等。”“那留些来的不是更多吗?你还可以和剩下的同学交朋友呵。”我安慰孩子。孩子又沉默了一会儿,说:“妈妈,可是他们都进了好中学,要是我将来进不了好中学怎么办呢?”“那你就要努力呵.""可是万一我考试没考好,进了一所差学校怎么办?”孩子忧心忡忡地问。“豆豆,凤凰在哪儿都是凤凰,鸡在哪儿都是鸡。好学生不管在那种环境下都能学的好,学校都是次要的。”“可是不一样,好学校周围人都有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影响你,而且老师也好,各项条件也都好些。”孩子有各项理由,而且都言之在理。
我一时塞住了,不知怎么回答,心里升起了一种道不出的焦虑。学区房,躲不开的梦魇,又一次直直的插在我面前,插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曾经,围绕着这个话题,家庭里展开过激烈的争论,一方面是孩子的前途,也是我们的希望;而另一方面是我们的生活质量,换句话而言是我们的人生,孰轻孰重?西城和海淀是北京教学质量最好的两个地方,但学区房的价格也高的惊人,很多房屋都是老房子,居住条件不能和我们现在望京的居所同日而语。孩子即使通过学区房上了好的学校,但是他自己学的不好,在一帮优秀的同学中也会很痛苦吧。我的经历就是血淋淋的教训啊,曾经就读的都是一流高中,大学,可是在杰出的校友中我是那么的自卑,学校的光环的确在就业之初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一点儿也不能保证我人生的成功,我现在不也是平凡人一枚吗?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当“凤尾”,愈挫愈勇的故事也只是适合竞争型选手,而人和人是大不一样的,相反,成长道路上太多的挫折反倒会形成孩子心灵的创伤。不如一切顺其自然吧。
我深吸一口气,告诉孩子:“豆豆,爸爸妈妈没有条件让你去好学区读书,所以你更要努力,争取凭借自己的实力考上好学校,这样又能遇上你的好朋友,对吗?“儿子没有做声,我知道他需要时间去理解:其实人生中很多事情不是靠精心的规划就能成功的,很多的偶然因素发挥了更大的作用,我们要做的,就是在现有条件下尽可能给他的成长创造最好的环境,相信他会按照他的方式成长为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