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凡读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9

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 第二章:阿拉伯之帝国

艺凡:接前文,前文提到成为帝国了。

易中天:公元632年6月8日,先知穆罕默德在麦地那与世长辞回归安拉。

艺凡:主心骨没了,将何去何从啊。谁来接盘呢?

易中天: 新的制度必须被发明出来,这就是哈里发。

艺凡:哈里发什么意思?

易中天:哈里发的本义,是继承者和代理人,意思是“安拉使者的继承人和代理人”。这可以说是相当准确和严谨的表述,因为他的任务是加强团结和巩固政权,继续先知的神圣使命,但不再有接受天启的权力和可能。最早的四任哈里发是选举产生或被拥立的,史称“四大正统哈里发”。在短短不到三十年间,四大哈里发不但统一了阿拉伯半岛,还征服了叙利亚、伊拉克、巴勒斯坦、埃及、亚美尼亚和利比亚,将拜占庭帝国的大片土地都置于伊斯兰的旗帜之下,甚至干脆灭亡了波斯萨珊王朝。

艺凡:厉害。

易中天:尤其是征战最多的第二任哈里发欧麦尔。实际上从统一了半岛的首任哈里发阿布·伯克尔开始,乌玛就不再是社团或公社,而应该称之为“哈里发国家”。不过,这个国家虽然已经具有对外征服的帝国特征,却没有世袭的皇帝。

艺凡:这肯定要改革的。

易中天:麻烦则由来已久。事实上,前三任哈里发并没有得到所有人的认同,一部分人坚持认为只有与先知血缘关系最近的才有资格担任这一职务。他就是阿里,穆罕默德的堂弟和女婿,先知之女法蒂玛的丈夫。拥护阿里的人被称为什叶派,意思是追随者或阿里党。对立面则叫逊尼派,意思是遵守逊奈的人。逊尼派直到现在也仍是多数派,人数多达世界穆斯林的十之八九。两派当然也有教义的分歧。

艺凡:什么分歧呢?

易中天:但最早的分歧起于谁当哈里发。阿里也终于等到了机会。公元655年,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被来自埃及的叛乱者谋杀,穆斯林的第一次内战随之爆发,许多人都参加了进来。内战中取胜的阿里成为第四任哈里发,并把首都从麦地那迁到了伊拉克南部的库。可惜,他的地位并不稳固,也必须面对更强有力的挑战。

艺凡:谁的挑战?

易中天:挑战来自穆阿维叶。穆阿维叶是麦加古来氏部落的伍麦叶贵族,第三任哈里发奥斯曼的堂弟,也是哈里发国家最赫赫有名的战将之一,阿拉伯人的第一支海军就是他建立的。实际上,尽管阿拉伯人很早就发明了三角帆船,掌握了航海技术,却只是用于商业,不曾用于战争。因此当穆阿维叶提出要远征塞浦路斯时,奥斯曼提出的条件是只能招募志愿者并带上妻子。

艺凡:这显然是怕他胆大妄为。

易中天:事实却证明阿拉伯人的帆船远比罗马人的优越。结果是有了史称“船桅之战”的胜利,穆阿维叶也威名远扬。因此当穆阿维叶提出阿里应该为奥斯曼之死负责,并把奥斯曼的血衣作为旗帜时。

艺凡:阿里其实已经对付不了他。

易中天:更重要的是,身为叙利亚总督并经营已久的穆阿维叶不但拥有重兵,而且老谋深算。公元657年,御驾亲征的阿里与穆阿维叶在幼发拉底河畔罗马人的旧地两军相遇,发现自己处于劣势的穆阿维叶立即使用了谋略。他命令士兵把《古兰经》绑在长矛的顶端,然后高喊:让安拉来裁决!

艺凡:那谁还敢进攻。

易中天:申请仲裁的要求按照阿拉伯人的传统也必须接受。这就直接导致了阿里阵营的分裂。主战的阿瓦利吉派失望地离开了阿里另立山头,最后还用一把匕首结果了他的生命。穆阿维叶立即与阿里的长子哈桑谈判,受到追随者拥护的哈桑则同意放弃哈里发的职位。靠着丰厚的年金和特别费,他在麦地那度过了不太长的一生,并成为继阿里之后的第二任伊玛目,受到什叶派穆斯林的尊敬。

艺凡:之后,穆阿维叶做了什么呢?

易中天:三件事:定都大马士革,建立世袭制,将政教合一的体制与拜占庭和波斯萨珊王朝的行政管理体系融为一体。这三件事,尤其是确定由伍麦叶家族世袭哈里发,使穆阿维叶成功地完成了从哈里发时代向王朝时代的过渡,他的政权当然也就叫伍麦叶王朝。伍麦叶王朝继续着哈里发国家的扩张事业,接二连三地征服了突尼斯、阿尔及利亚、摩洛哥和西班牙,中亚细亚各国、阿富汗和印度北部也落入其手。

艺凡:伍麦叶王朝已经建立了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世界性大帝国。

易中天:穆斯林的军团却继续挥师东进征服了塔什干,并在怛罗斯城大败唐帝国名将高仙芝。结果是一方不再西进,另一方也不再东征,拜占庭、阿拉伯和大唐三大世界帝国遂成鼎足之势。不过,这时已是阿巴斯王朝了。

艺凡:阿巴斯人是举着黑旗推翻伍麦叶王朝的?

易中天:对,这让他们得到了“黑衣大食”的称号。赠送这个称号的是中国人,因为中国古史称阿拉伯帝国为大食。使用这种颜色的原因也有三种说法:受波斯文化影响,表示反叛和哀悼,与伍麦叶王朝画清界限。没错,尚白的伍麦叶是“白衣大食”。至于后来出现的法蒂玛王朝,则称“绿衣大食”。但无论原因何在,结果都一样:伊斯兰世界的历史从此改写,帝国的中心也从接近拜占庭的叙利亚东移到原来波斯的伊拉克,起初定都库法,后来迁都巴格达。革命的结果是阿拉伯帝国的盛极而衰,以及伊斯兰教更大范围的传播。这两件事的同时并存未免让人费解,其中的成败得失和经验教训却不能不深究。那就让我们走进巴格达。且听下回分解,告别巴格达。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