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中天中华史《禅宗兴起》第二章:阿拉伯之告别巴格达
艺凡:接前文,前文咱们讲到巴格达了。
易中天:巴格达则原本是底格里斯河西岸的一个村落,距离泰西封只有32公里。阿巴斯王朝的第二任哈里发曼苏尔把它定为新都。
艺凡:巴格达是什么意思?
易中天:意思是“真主的恩赐”。建成之后的正式名称则是麦地那·萨拉姆,意思是和平之城。显然,这就意味着帝国将来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放弃地中海,转而依靠波斯的传统,寻求波斯的支持。
艺凡:难怪阿巴斯人要把自己的政权称为道莱了,他们开创的确实是一个新纪元。
易中天:方方面面都新。首先,王朝在曼苏尔和他以后都“一国两府”。哈里发是宗教领袖和国家元首,行政事务和大权则交给名曰维齐尔(Wazīr)的宰相或首席大臣。他们通常由波斯人担任,权力大到不但理所当然地主持国务会议,而且可以任命和罢免行省总督。基督徒和犹太人也被委以大臣和顾问的要职,阿巴斯王朝变成了联合政府领导的多民族帝国。[30]
艺凡:这和伍麦叶风格不一样啊。伍麦叶王室是不相信非阿拉伯人的,他们也不会把国家事务假手他人,对其他民族的文明更不感兴趣。
易中天:阿巴斯王朝却显得开放和宽容,各色人等都能在这个帝国如鱼得水。这其实也是被逼出来的。作为旧政权的颠覆者和过去的少数派,他们既不能依靠伍麦叶的人,自己又没有执政能力,只好就地取材使用波斯官员和波斯官制。
艺凡:结果,政权的性质就变了。
易中天:变化也有两方面。一方面,统治集团由过去的阿拉伯贵族和阿拉伯武士,变成了职业文官、商人地主和教法学家组成的群体。另方面,帝国也变成了波斯化的王朝。这又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
艺凡:什么变化?
易中天:最大的变化是过去的武夫变得文雅,帝国的政策也变得宽容。宽容和雅致催生了文明之花,阿巴斯王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片欣欣向荣。阿巴斯人迎来了伊斯兰文明的黄金时代。当然,也是和平时代——萨拉姆。于是就有了功德无量的“百年翻译运动”。
艺凡:什么是百翻运动?
易中天:从公元830年到930年,也就是中国的晚唐五代时期,对其他民族文明成果大规模有组织长时期的翻译推介活动,以巴格达为中心全面展开。正是这一壮举,使古希腊典籍得以完整保存,为欧洲的崛起提供了指路明灯,让文艺复兴时期的伟人们有了能够站立起来高瞻远瞩的巨人肩膀。但与此同时,帝国也走向衰朽。
艺凡:什么时候开始衰朽的?
易中天:从统治者开始的。长时间的和平繁荣,使他们日趋骄奢淫逸,也更加没有执政能力。哈里发们自称“真主在大地上的影子”,却其实是波斯人文官政府的影子,后来还变成突厥禁卫军随意废立的傀儡。到公元9世纪中,查理曼帝国也一分为三时,阿巴斯王朝的政府已经由波斯人的变成了突厥人的。
艺凡:这就离亡国不远。
易中天:公元1055年,巴格达被塞尔柱突厥人占领。突厥首领自封苏丹成为实际统治者,哈里发则变成徒有虚名的宗教领袖。公元1258年,成吉思汗的孙子率领蒙古军团血洗了巴格达。既政教分离,又只剩下可怜兮兮两河流域的阿拉伯帝国正式灭亡。
艺凡:阿巴斯王朝维持了近五个世纪的统治,其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灿烂辉煌,三分之一起伏跌宕,三分之一名存实亡。
易中天:这个王朝甚至一开始就是分裂的。西班牙有“后伍麦叶王朝”,中国史称西大食;突尼斯和埃及有什叶派的法蒂玛王朝,史称南大食;阿巴斯王朝则只是东大食。两个另立山头的王朝也曾有过自己的美好时光。后伍麦叶王朝的首都科尔多瓦君士坦丁堡和巴格达齐名,是当时的世界文化中心之一。法蒂玛王朝则不但占领了埃及,还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和希贾兹,位于开罗的爱资哈尔清真寺更是名扬四海的高等学府。
艺凡:阿拉伯世界三国鼎立。
易中天:然而在巴格达沦陷前,后伍麦叶和法蒂玛王朝都已先期谢世,只有阿巴斯苟延残喘。
艺凡:那谁接手了呢?
易中天:事实上之后伊斯兰教的传播,主要就靠波斯人、突厥人和蒙古人,影响最大的是奥斯曼、沙法维和莫卧儿三大帝国。奥斯曼是突厥人的,在今天的土耳其;沙法维是波斯人的,在今天的伊朗;莫卧儿是蒙古人的,在当时的印度。他们都不在阿拉伯半岛。阿拉伯人反倒成了“少数民族”,在今天的穆斯林中只占八分之一。更重要的是,公元10世纪后,伊斯兰教的传播已主要不是靠武力,而是靠商贸活动和文化交流实现的。受传教师、移民和商人影响而伊斯兰化的地区,包括了印度尼西亚群岛、马来半岛南端和非洲一部分,就连作为征服者的蒙古人也自动皈依。这不能不说是神奇,而且必有原因。
艺凡:什么原因?
易中天:以后再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