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我们能人手一根蜡烛,
齐步走入黑室,
自能看出象的全貌。
这篇文章主要讲讲各种大师理解的“自我”,客观叙述大师们的理论。
我之所以这个“自我”打引号,是因为后面弗洛伊德了理论有个自我,两个自我还不太一样,这个打引号的“自我”的范围比较广。
分三个派系:1、弗洛伊德,2、罗杰斯,3、温尼科特
1.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三部分组成,也就是本我、超我和自我。
本我:本我也就是本能,由各种欲望组成,像性欲和攻击欲,还有后来弗洛伊德提出的生本能和死本能。它是一个人人格的基础和核心,是燃料,也是能源。本我遵循的原则,是享乐原则。
超我:相当于是人格中的管制者,代表着道德。超我遵循的原则,是道德原则。如果一个人只有超我,那这个人所有行为的出发点,都不是为了自己。
所以,你会发现本我和超我是一对严重的对抗者,那中间有一个“劝架”的人,这个“劝架”的人就是自我。
自我:作为协调者,自我奉行的,是现实原则,也就是环境允许一个人做什么,这个人就做什么。如果环境特别强调道德,那一个人的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面具,朝超我的方向调节一下。相反,如果环境是鼓励个性解放和自由的,那自我就会将呈现出来的人格,朝本我的方向调节一下。所以军训的时候就得朝着超我的方向调整,而在做足球观众的时候,就可以朝着本我的方向调整一些。
2.罗杰斯
罗杰斯和马斯洛并称为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两位宗师。
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无论是成为你自己,还是自我实现,其中都有一个关于自我的看法:人最宝贵的,就是你自己。所以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把你自己活出来,而不是被文化规范所教化。
这也是人本主义的假定,人本主义相信人性本善。自我实现者,或成为自己的人,都是道德最高的人,而不是最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罗杰斯还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诠释,他说“我,是一切体验的总和。”罗杰斯这个对“自我”的定义,特别强调了“体验”这两个字,罗杰斯认为思想是体验的镜像。
既然罗杰斯说“我”是过去一切体验的总和,那怎么能认识一个人的“我”呢?罗杰斯对这个问题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概念——现象场。现象场就是一个人的体验和时空等环境因素的结合。
美国有一个心理学家,他发展了一个很有趣的相亲测试。相亲活动中有几十个问答题,全是对一个人生活历史的调查,而且调查的就是我们众所周知的关键事件,比如你什么时候上的小学,你在小学中最深刻的记忆是什么,等等。要求相亲者在相亲中完成,最后,再让每一对男女四目相对,专注地看着彼此4分钟。最后的结果是,任何两个人都可能爱上彼此。
这些问题相当于现象场。这样一来,我的体验就会被你看到,就相当于,我向你敞开了我自己,而你把我作为关系的中心,听到我的体验,我就感觉,你给了我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和真诚等等,我认为这就是爱!
3.温尼科特
温尼科特一生中一共观察了6万对母亲和孩子,他和弗洛伊德不同,没有构建出一个理论体系,而是提出了很多经典术语。这些术语虽然没能构成辉煌的理论大厦,但却影响非凡,让他成为精神分析学界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之一。
但是为了更好地了解温尼科特,因为他没有理论体系,所以我们就用对比的方法来介绍一下这位大师,对比的当然是他的师爷弗洛伊德了。说句题外话,弗洛伊德最大的成就之一当然是创立了精神分析学这个门派,还有一个很大的成就,就是有N多学生很NB,温尼科特是其中一个脉络。
有人说,精神分析学说,其实是育儿学。那么,究竟该如何育儿呢?
弗洛伊德认为,超我和本我必然是冲突的,而温尼科特却认为,作为孩子最初超我的源头,父母应该支持孩子的本我,让孩子获得这种感觉——我的本能可以汹涌澎湃地涌出。如果能实现这一点,孩子的自我力量,也可以得到极大的鼓励。
弗洛伊德将本我视为兽性,必须经由超我驯服,先是由父亲在家庭中树立规则,而后由社会文化这个大超我去驯服本我。
但在温尼科特看来,本我的原始野性是非常宝贵的,如果原生家庭能提供抱持性的环境,让一个人获得这种感觉——“我”的本能可以喷涌而出,那么这个人既可以最终成为有道德的人,同时也不会失去他的原始野性。
温尼科特最知名的术语,应该是“ 足够好的妈妈 ” ,英文是Good enough mother ,意思是,妈妈不能是差劲的匮乏性的妈妈,也不必是完美妈妈,刚刚好就可以了。国内精神分析学家曾奇峰把它翻译为“ 60分妈妈 ” ,这个翻译方法更容易帮助你理解。
温尼科特认为父母、老师和其他权威,尤其是父母,应该鼓励孩子活出本我,活出野性,因为本我和野性,才是生命,而超我永远不会是生命。
我觉得这也是我想活出的样子,而且非常鼓励周边的朋友活出自己的野性的那一部分。对这部分我自己也相对比较敏感,压抑的或是释放的,比如我在写这个笔记的时候,有些话题因为自己非常有共鸣,所以写起来非常又感觉,完全沉浸在忘我的过程中,有些话题,我可能还没有觉知的非常深刻,所以写起来有些困难,在这个过程中,我认为那些非常有共鸣的,就是野性的生命力,根本不管对不对,不管作者本身的论据论点,只是在充分的释放自己。
温尼科特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球,能量球可以是伸展的,也可以是萎缩的,可以是彩色的,也可以是灰白的。你可以问问自己,你是一个什么样的能量球。
下面介绍一下觉知自己能量球的方法:
第一步,找出五个形容词,来描绘你自己的个性;
第二步,找出这五个形容词的反义词; 放松,中正地坐着或站着,闭上眼睛,想象在你身前,出现了一个能量球,感觉一下它的大小,它的色泽……
如果你有瑜伽或静心等训练,你的姿势可以是这样:中正地站着,双脚岔开和肩同宽,搓手约10秒钟,然后闭上眼睛,张开双手,手心相对,去感知两只手间,真的会有一个能量球一样,如两只手距离近了,你能感知到两只手间,有一股张力在。
在想象中,将那五个形容词,逐一放到这个能量球中,看看这个能量球会变大,还是会变小。 如果只是放形容词进去,可能还不够,那你可以将符合这个形容词的自己的形象,比如说,某一情景中你就是某种样子的,就可以想象着放进这个能量球中,看看会如何。
几位大师对于“自我”的定义就到这里,下次我们会说到自我的“现象场”。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