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听尹志豪老师的《高效竞争力》课程,已经在听第二遍了。
曾今傻傻的以为只要读过听过的知识就是自己的,却发现这比那些只囤积(不看不听)的人更傻,人家只是损失了钱,而我同时损失了钱和时间。理解吸收并能应用的知识才是自己的,而有价值的书籍(或课程)往往是值得多看几遍的,可能每次都有收获(随着理解的深度,以及阅历的增长)。
我在准备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在拖延,半天也没重点,想着要不要写,会不会泄漏了老师课程内容,算是侵权吗?会不会没人看,或者说没有提供有价值的东西,浪费了读者的时间?
突然警醒,这不正是拖延的诱因嘛- “恐惧与不安”,它往往是因为事情的困难造成的,或者觉得要做的事情没有意义。今天在读芭芭拉的《学习之道》时,又再次发现了它的理论基础。然而实验证明,一旦开始行动了,恐惧很快就会消失。你所感受的恐惧大概率是个假象,却比实际任务耗费了你更多的精力。结果你就先做了其他让你暂时开心的的事情,拖延了想做的事情。
知道了原因,也就容易解决问题了。觉得问题难,就把认为拆解,变成简单的步骤,创造第一步启动。就如同我拖延写这篇文章,首先确定在简书写,那我就打开简书文章编辑,先敲上题目。
但也不排除你觉得任务根本无从下手,或者诸多尝试后也没进展,那就大概率会拖延甚至放弃了,这时候真应该感谢李笑来老师的《财富自由之路》给我提供了思路。当你打不开锁时,不应该在锁头上找钥匙,而是去其他地方找。应该放大自己的视野,而不是仅仅盯着问题(专注模式),创意往往是在发散模式产生的。笑来老师给了个容易理解的案例,男朋友发现女朋友不开心,就去问她为什么不开心,想帮她解决问题,却往往不成功。而如果知道人很难同时存在矛盾的情绪,你只要想办法让她开心就好了,而不是关注让她不开心的事。
所以当再一次拖延时,不妨问问自己是不是因为恐惧不安,如果是,就想办法创造第一步行动去破除恐惧。
如果不是因为畏惧,而是因为感觉无意义,那我可以推断这是别人给你指派的的工作(你心里不愿意),那就要考虑这份工作值不值得做,哪怕赚钱养家也是一种意义,尽量去赋予更多意义,行动也就不会困难了。那如果实在找不到任何意义呢,相信不用多说,你也知道如何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