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蒜苗。
最近热映中的《哪吒之魔童闹海》,让我又再一次梦回儿时的记忆。
相比于现在3D影院和大屏电视机,在我们那个互联网不发达的90年代,小朋友的的文娱项目就是看连环画,现在想想,那一缕缕墨香却成了孩童时期的美好的味道。
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哪吒在文学作品上的一些变化和影响,回味一下童年快乐时光。
哪(né)吒(zhā)
这是一个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人物,有三头六臂,脖子上挂着乾坤圈,手拿火尖枪,脚上踩着两个风火轮,身着荷花衣、环缚混天绫。小时候的著名事迹是哪吒闹海,后被列入神位,成为降魔天神。
哪吒的故事流行版本一般是这样的:在陈塘关,有恶龙作祟,残害百姓,使得人心惶惶,日子过得凄苦。哪吒因此大闹龙宫,棒打恶龙,人民百姓才能恢复和平安定的生活。
连环画
连环画,在古代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刻画在在铜器上。随着朝代的更迭、科学技术的发展,连环画从石壁涂鸦、器皿刻画、染纺织锦、黑白印刷发展到彩色印刷,成为了一项系统而又传播性广泛的文学艺术作品。
我的第一本哪吒连环画是1980年油画大师陈衍宁先生创作的《哪吒闹海》。
我的第二本哪吒连环画是1982年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发行的《哪吒闹海》。
这两本连环画的时间虽然间隔不长,但是由于画家的风格不同而呈现出不同的美感。
在故事内容上,二者的故事情节都大差不差,都是哪吒出生后拜入太乙真人座下,获得了法宝后惩恶扬善,主旨都是不畏强权,勇敢的与强权主义、邪恶势力作斗争。但前者注重的是在哪吒的个性上着墨,后者更注重的是在斗争中亲情、友情等情感的纠葛,还有斗争与放弃之间的抉择。且二者的哪吒在对待敖丙和敖光的言辞上不一样,在面对事情上的态度和性情也不一样。
在人物角色塑造上,前者的哪吒角色形象更加率性,但在某些程度上,这一版的哪吒的言行举止相对于后面的其他作品要粗鲁和野蛮些,情感表现也没有那么细腻。后者的人物角色形象塑造得更为立体,心系百姓、敢作敢当的性情会更加让读者动情,共鸣程度会更加强烈。尤其是哪吒自刎时说的“剔骨还父、削肉还母”,另无数读者声泪俱下。
在画面风格上,前者水墨画的画风让人眼前一亮,观赏性很强,极具中国特色。而后者更加写实,画面更加简洁,线条也更加柔美,有中国古典画风格的同时也更接近现代漫画形式。
这两本连环画都是彩绘连环画,都属于是小开本,携带非常方便。当然,这也使得沉迷于故事的我常常带回去学校上课偷偷看,最终它还是没逃过被没收的命运。在这里提醒还在上学的孩子们,要注意安排好上课学习和文体娱乐的时间,不要在课堂上看课外书哦。
动画片
一说到动画片,大家脱口而出的主题曲可能是这首,“是他,是他,就是他,我们的英雄小哪吒!上天他比天要高,下海他比海更大,智斗妖魔与消鬼怪,少年英雄就是小哪吒。”
但在这部动画片之前,1959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也拍摄了一部剪纸动画片,《渔童》。
片子讲述了鸦片战争后,帝国主义者占领中国港口,不准渔民出海打鱼,渔民们怨声载道。有个老渔夫迫于生计,在一个风高浪急的黑夜,冒险越过封锁线出海捕鱼,忙了大半夜,一条鱼也没有打到,却网到了一只画着渔童的汉白玉鱼盆,鱼盆的底部印着里面的渔童,以此引出了渔童与渔夫智斗外国传教士、贪官污吏的故事。
里面的渔童形象是头扎两个小揪揪,站在莲花宝座上挥动鱼竿,鱼儿随着他的挥舞而雀跃,溅出碗沿的水花会变成闪亮亮的珍珠。且渔童也是一样的救苦救难,救百姓与水火之中。综合起来,这个就是比较典型的哪吒形象。
这部动画片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外国侵略者和本国贪官污吏的痛恨,也反映了人民群众守护国家瑰宝的意识和决心,更是反映了人民群众对和谐美好生活的渴望与向往。
2003年,52集动画片《哪吒传奇》在中央电视台综合频道(即央视一号频道)下午五点左右播出,每天两集。讲述了哪吒从降生起,期间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一路成长为独当一面的小英雄的故事。
这部动画片相比于其他的连环画和动画作品,不仅仅包含哪吒闹海故事桥段,还加入夸父逐日、封神演义等神话传说内容,角色人物众多且形象饱满,故事情节更加跌宕起伏。
在这部动画片中,体现得更多的是人性,不管是哪吒的父母兄弟、师傅朋友,还是往常认为的反派人物纣王、妲己、东海龙王等角色,都凸显了人性的复杂。例如太乙真人虽与石矶娘娘师出同门(太乙真人的师傅是元始天尊,石矶娘娘的师傅是元始天尊的师弟通天教主),但在劝她回归正途不成之后,还是心存了诛杀之心,这不仅仅是因为他的仁慈之心,还因为他心系天下,以匡扶正义、拯救苍生为己任。
另外,这部作品特别彰显了正义必胜的道理。无论动画片里的反派有多少的阴谋诡计、手段多样,最终还是敌不过正义的力量、人民的力量。石矶娘娘费尽心机想要得到大地之脉和摧毁整个人间,但是在哪吒与众人一起各显神通,将她的邪恶计划通通摧毁。
动画电影
目前正在热映的《哪吒之魔童闹海》,应该是哪吒动画电影中热度最高、最卖座的电影系列了。
2019年,哪吒系列的第一部动画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在全国各大影院的暑期档播出,从无宣发到自来水宣传,票房飙升至50多亿,一跃成为中国影史暑期档动画片票房冠军。这一部讲述的是元始天尊将天地孕育的一颗混元珠一分为二,分别为魔珠与灵珠,他让太乙真人送到人间,让灵珠转世为哪吒以助武王伐纣,拯救苍生。而魔珠则会被销毁,但是被申公豹破坏,意外使魔珠转世成哪吒,他携带者灵珠找到对天界怨恨极深的龙族之王敖光做交易,使得敖丙成为了灵珠转世。自此,哪吒和敖丙的人生发生了两极变化,各自成长后,一同在三年后历经天劫,最终携手通过天劫考验,再次获得新生。
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创作团队一改以往的故事情节冲突主题,将矛盾冲突的重点从拯救苍生又再加上了世人的偏见上,在做人民的英雄的同时也要做自己的英雄,一如宣传语上写的,“打破成见,做自己的英雄。”
故事情节上,在这部电影改动最大的情节当属亲情线。在以往的作品中,亲情线一般是作为哪吒形成救世意识的其中一环,但是在这部作品中,亲情线是作为影响思想意识形成的主要来源。最有力的例子就是,李靖在哪吒三岁生日宴上当天戴上换命符时说的那句,“你是谁,自己说了才算。”到最后,哪吒跟敖丙对战的时候也说出了这句话。相对应的,敖光对敖丙说的家族的责任,也在同一时刻说出,形成了强烈的思想对比,这也体现了两个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理念的碰撞。
角色人物上,这部电影改动角色最大的是哪吒的父母。在以往的作品中,哪吒是有兄弟的,在电影中被弱化了,几乎没有提到。而李靖的形象依旧是一名为国为民的将军,但在这部电影之后,也被视为最有父爱的李靖,甚至可以说是只有这部电影中李靖才是爱哪吒的。最值得一说的是哪吒的母亲李夫人这个角色的改动,是不可多得的一个亮点。在以往的作品中,对于李夫人的着墨较少,哪怕在2013年的《哪吒传奇》里的占得戏份也不算多,是温婉内敛、正直善良、贤惠明理的形象。但是在这部电影里,李夫人能武善战、性格豪爽、深明大义的形象与先秦的杰出的女政治家、有史可查的第一位女军事统帅妇好特别吻合。不管是第一次出场时的豪气,还是回家看孩子时的戎装打扮,都是英姿飒爽,完全就是一个领兵大将的风范。我没有见到有相关采访中有问到这个问题,所以不知道是是否为创作团队的考量。两版最强烈的对比就是一个在闺房中穿针引线绣哪吒的红肚兜、一个在外出降妖时大手一挥披上战袍,都是红色,但是红得又别具一格。
小结
经历了《新神榜:哪吒重生》全球6000多万的票房滑坡后,如今的《哪吒之魔童闹海》以70亿之高的票房纪录重登巅峰。
哪吒的故事,在不同的时期有着不一样的诠释,哪怕是同一种类型的艺术体裁里都有不同的描述。
在封建社会时期和抗战时期,哪吒具有献身和抗争精神,是打击统治阶级和侵略者的正义力量的象征;在新中国成立初期至21世纪初期,哪吒的天性得到了解放,可以坦率的施展自身个性,在抗争强权的过程中也可以展示出更多的人文精神;在当下和谐美好时期,哪吒从对外部力量的抗争转变成自己心理内部的抗争,走向自我完善。在这些变化的过程中,抗争的力量也在变化,从主要刻画哪吒一个人的人物形象到群体角色的塑造,从哪吒一个人做主力转变成一群人的共聚力量。
政治、经济、文化一直都是相辅相成、互相影响的,文学作品的创作内容变化体现出的是社会现象以及社会发展情况。从哪吒的文学创作主题、角度的变化,我们可以看出每个阶段人民群众的渴望,从向往和平到追求解放再到自我完善,由外及内的转变也意味着社会发展是积极向前的,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
尽管哪吒的故事一直在变,但是,不变的核心是他的美好形象。在百姓心目中,他是天真善良、嫉恶如仇、敢与强权作斗争的天神,是护佑百姓的天神。
他,哪吒,3岁之躯,承载的文化价值又何止百亿?
百亿之IP无穷尽,我们中国还有无以计数的神话传说人物,其中蕴含的文化底蕴无法估量,待发掘的经济效益难以计量。大国底蕴,就是这般深邃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