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个孩子,起名叫“北燕云依”行不行?叫“赵C”行不行?叫“王者荣耀”行不行?从而引发了与户籍登记机关的纠纷,有的诉求得到了法院支持,有的没有得到法院的支持。民法第一条关于立法目的的规定没有作为法院判决的依据,却是很好的说理理由。
《民法典》第一条规定:为了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调整民事关系,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一、解读
它属于《民法典》第一编总则第一章基本规定,规定了《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其他诸法也如此,首条必交代立法目的和立法依据,除了宪法之外。很多论著、教材叫它立法目的,也有称立法宗旨,但忽略了该条还包含立法依据。纵观该条,短短的几句话,了了的几十字,交代了《民法典》立法目的有五:
其一,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民法典是权利法典,保护民事主体的合法权益是民法典的主要目的,也与现代法治的核心“规范公权,保障私权”相一致。民法典的体系构建以民事权益保护为中心展开,其调整的方法主要是通过民事权利义务的设定和民事责任的追究予以实现。
其二,调整民事关系。调整民事关系,核心是调整权利义务关系。学过法理学(也称法哲学)的都知道,民法是调整民事关系的,调整民事关系的就叫民法。
其三,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民法典是私法,这一目的与民法典的私法属性并不一致,但考虑到维护私权的另一面,客观上维护了社会和经济秩序。同时,维护社会和经济秩序的另一面,客观上也更好地维护了私权。这一目的要辩证地看和理解。
其四,适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要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这也是立法的意义所在。同样,作为上层建筑的《民法典》要适应经济基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要求。如不能适应,成为桎梏,则要修改或者淘汰。正如习总书记在2020年5月29日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民法典》时说,《民法典》要不断完善,不断满足和适应需要。
其五,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016年12月,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要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德法融合。《民法典》把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确定为立法目的之一,也融入到诸多条款中。一方面,《民法典》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有助于用法律权威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滋润”了《民法典》,使《民法典》具有了中国特色,使《民法典》更有助于维护人民权利。
二、实务
需要说明的是,立法目的有助于《民法典》的理解和实施,有助于立法机关立法解释和司法机关司法解释,以及法官裁判时说理,鲜见用其作为依据进行判案。尽管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典型案例,但是法院并没有直接引用第一条作为裁判依据,而是该等案例体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启示
很简洁一句话包含了很多信息,反观有些规范性文件和规章制度的目的写的太复杂,造成不知道立法立规到底要解决什么问题。大道至简,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