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记忆中的家只有两间小小的房间,在别人的大院里。后来搬了出来,父亲盖起了几间大瓦房,都是用石头砌的。那是八十年代初,我才几岁。
瓦房凉快,住久了麻烦。家里常漏雨:天上下大雨,家里下小雨;天上下小雨,家里下嘀嗒雨。
还好父亲会整瓦,每当家里漏雨的时候,就戴上斗笠,披上蓑衣在房顶忙碌。
父亲是一个非常自强的人,别人有什么他就要有什么。八几年,我们家率先买起了电视。上下几村的人都来看,那场面跟看电影差不多。那是凯科牌黑白电视机,花四百块钱买的,用了十年才坏,质量够好的。
小时候每天早上都要去村西口挑水回来吃。家家都如此。后来不知父亲在哪里学的技术,在自家门口挖起了水井,从此再也不用挑水。
还有小时候总要去别人村打米,天晴还好,下雨天,谁也不愿去。后来父亲看得别人家买起了小打米机。父亲也不甘落后,立马买了一台。有了打米机,就方便多了,没有米就自己打,一下子的事。
后来瓦房住腻了,推倒盖起了平房,感觉高档多了。修了一栋又修第二栋。第二栋修在村口。
第二栋只修了一层,开门见山,门口就是菜地。后门有小溪,有公路,理想的小家园。唯一不足的地方是家里比较乱,母亲不会打理。
(二)
父亲这一辈子为我们俩兄弟,一人修了一栋房子。可我们俩兄弟,一个都没要。哥在恭城县落了户,我在桂林市安了家。
去年四月份才住进来,很小的一个家,但我很喜欢。
房子在二楼,不难爬。老了,也能爬得上。附近没几步就是菜市场,想吃什么都非常方便。还有小学也不远,有小孩上学,接送也方便。我要向父亲学习,一点点把这个家经营好。当然母亲做得不到位的地方,要杜绝。干净整洁是一个家最基本的要求。所以早上起来一定要折被子,饭后要马上洗碗,不要留在第二餐再洗。东西不要乱放,用了要放回原处。父母不注意这些,我要注意。只要用心,一个家很容易搞好。现在家里没有什么家具,一年买一样,几年家里就什么都有了。况且家里也不需要那么多东西,把家塞得满满的,脚都放不下。
(三)
去别人家玩,我总喜欢参观别人家的摆设。从家里的摆设,可以看出主人家的精神追求和对生活的向往。
我去得最多的就是姑姑家,一个公务员的家庭。她家里最大的亮点就是一屋子书,她每天晚上要求自己读二十页书。她的优秀,来自不断学习。
姑姑做的饭菜是特别的香,花样多,搭配合理。有很多学不来,毕竟我不是女人。我总认为女人比男人更会生活。
上周去了姑姑的朋友家,也是公务员家庭。去了令人向往。
房子在二楼,一百二十个平方,非常宽。客厅和餐厅相通,显得非常大。背后有一个阳台,种满了花花草草。中间的阳台边,还有两间小房间,摆了两张麻将桌,非常安静,不会吵着左邻右舍,非常惬意。
长长的阳台,富有诗情画意。阳光、花、漂亮的女主人、温柔的磁砖路,让人想到“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
还看了主人的书房,也是一屋子书。优秀的家庭都好学。
我也是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因为喜欢,而特意开书店。后来书店没做了,都处理了,没有一个家收藏。以后也要收藏一些,还是要多学习。
这些年慢慢不爱看,因为感觉自己变成了书呆子。读了很多书,懂得很多道理,在生活中却做不到。知道还不如不知道。所以选择了写,读书不如写书。写多了,也把自己写明白了。书是用经历写出来的,也要用经历才能读懂。没有经历过的人,读不懂。一个真正幸福的家,应该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都富足,只追求其一,皆不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