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清林
近日,发生的“杀师案”和“小学生服毒自杀案”让“青少年问题”成为了热议的话题。尽管两个案件并没有牵连。但都涉及到青少年这个特殊群体。不禁反问本该青春洋溢的年纪,怎会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本是天真无邪孩子,怎会有如此可怕的想法?有人说是家庭教育的失败,是学校教育的失职。也有人说是网络世界的影响。各有其理,随之父母醒悟,学校重视,社会反思。而之后又是再度的麻木……
青少年问题,是社会的重要的问题,也是一直存在却始终没有解决好的问题。关注到这两起事件后,想到之前柴静《看见》一篇文章《双城的创伤》——“一周之内,同一班级五个小学生连续用服毒的方式自杀,没有人知道为什么,获救的孩子都保持沉默。”柴静在采访中问到:
“为什么你们对苗苗的感情这么深?”(苗苗当时第一个服毒的孩子)
共同的说法是:“她能理解人。”
“在你看来,什么样的人能理解人?”
“听别人说话的人。”小蔡说。
孩子其实很单纯,但是他们的情感同样丰富,他们需要表达与聆听。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
而我的亲身经历,从小听话懂事的堂妹,在初中突然变得无比叛逆。打架,喝酒,通宵不归……大人们都不解,以为是她学坏了也就不愿多管。她也几度放弃自己,幸运的是最后她走了出来,回到了正途。后来问及她那段时光,她给我的回答是:“如果当时有一个可以说话的人,告诉我可以怎么去做,什么是对的。她会很快变好,但是没有!”那段灰暗的日子,她独自承受了三年。无人可说!
12、13岁左右的年纪,正值年少懵懂,但也有了他们的认知感,有了他们的喜怒哀乐。只是大人们,或身边长辈忽略了。少年是多么单纯美好的词,有太多的期望给予他们,但最终却和死亡联系在一起。这是多么大的悲哀。或许在他们选择这样极端的方式时,身边能有一个人,去和他们沟通,倾听他们的声音,告诉他们还有更好方式去面对,也许悲剧就不会发生了。然而只是或许。
“双城事件”距今十多年之久,当时网络没有这么高的普及率。传统的媒体时代,电视和报纸的影响力只是小范围,但也警醒了很多人。事件过后,父母是多了对孩子的关心,学校组织也开始组织心里教育,社会更是呼吁关注孩子身心健康。然而父母精力有限,学校师资限制,社会不能面面俱到……直到新的青少年问题再次进入我们视线才能重新引起大家的重视。就这样周而复始,最后无动于衷?
如今网络时代更新迭代,热点转瞬即逝。社会有很多的热点,却都不是热点了。但我们需要面对的问题依旧存在。
柴静在采访服毒小孩的班主任一段: “我不知道该怎么教育他们,”六年级的班主任头发乱蓬蓬的,皱纹缝里都是尘土,他说自己上次接受心理学培训是一九八二年的师范班,“也没有人告诉我怎么办。”
14年过去了,我们有了专业的老师,有了专门的教师团队,但是分配的比率仍旧不协调,偏远地区的师资仍旧缺乏。所以很多的青少年问题也更多的集中在这些地区。看了这么多案例下来,最终发现孩子问题,并不是无法解决的。正如“双城事件”调查到最后,“我们发现,最大的谜,其实是孩子的内心世界,能不能打开它,可能是每个人都需要面对的问题。”
在偏远地区的孩子更需要表达机会与倾听平台。而这需要社会力量的帮助,需要有更多有能力的人组织起来。去帮助孩子表达。这不是心血来潮就开展一次,而是需要长年累月的坚持。
最近遇到的一个刚上初中的小男孩,几天相处下来,他不擅长说话,但不经意间也会说出他的开心与不开心。而我,只需要默默的倾听。静静看着他的那份天真,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