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一个人去看了《长安三万里》,说实话比我预期的要好。
李白还是我想象中的李白,高适却成了我理想中的高适。他身上有太多我们普通人的影子,但又活成了普通人的一束光。
这个影片并不是很适合带十岁以下的小朋友去看,我当时旁边正好坐着一个七岁左右的小孩。小朋友背着古诗兴高采烈,大人们咬着嘴唇泪流满面。诗只是寄托,诗的背后是人生起伏,悲欢离合。
从三个方面来说说这部影片最触动我的地方。
1. 世间人
李白为谪仙人,高适为世间人。
李白是鲜衣怒马少年郎,家道优渥才华无二,为人潇洒自由,人生得意须尽欢。
高适是家道中落寒门子,相貌普通天资平庸,一生脚踏实地,君不见沙场征战苦。
人们都爱李白,他是天才,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李白成名很早,即使在当时做不了大官,也拥有一大批的追随者和倾慕者,是文坛最闪耀的那颗星。
但高适不一样,他从小资质平庸读书困难还有口吃,幸好通过刻苦,习得了著名的“高家枪法”。他去长安想凭借“高家枪法”博得一片天地,不惜在玉真公主的舞会上卖力表演,希望获得推荐,但这种上阵杀敌的枪法注定与宴会的氛围格格不入。
真正应了那句“天下间的捷径岂是为寒门所开”?
自古世道,都是“先敬罗衣后敬人”。
所以他只好回到老家梁园,一边种地赚钱养活自己,一边默默苦读。因为有阅读困难,只能请村里的小孩给他读一遍,他再自己慢慢消化,一晃就是十年。
这时候他终于能慢慢写出一些诗了,我们总以为命运的齿轮要转动起来了。但现实更残酷,他依然报国无门,参军也被百般刁难,再过了十年,依旧毫无建树。
他对李白说:“我都已经四十岁了。”这句话里面隐藏了多少无奈。
50岁对于很多古人来说可能已经行将朽木,准备归隐山林。
但对于高适来说,他的人生下半场才刚刚开始。
高适52岁的时候,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发动安史之乱。他挺身而出,跨上战马,从一个小小的掌书记,一路披荆斩棘晋升为西川节度使。平永王、救睢阳、战吐蕃,他终于在暮年,实现了保家卫国的理想。
高适自嘲为笨拙之人,但笨拙之人的努力和坚持从来没有停止过。他没有李白的天赋,却懂得勤能补拙;他和李白一样仕途坎坷,却终于大器晚成。
《旧唐书》评价他:“君子以为义而知变,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高)适而已。”
我在想,假如后面没有安史之乱,倘若高适一生都不能上阵杀敌,那他的坚持还会有意义吗?答案是有。他始终守护住了内心,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与外界无关。
生者为过客,死者为归人。天地一逆旅,同悲万古尘。
高适,成为了他自己。
2. 朋友
何谓真正的朋友?李白和高适这样的是一种。
他们相识于去往长安的路上,策马奔腾,游历山川。李白教高适相扑,高适教李白枪法。他们在乡间把酒言欢共诉衷肠,虽然俩人在性格特点和家庭背景上都非常悬殊,但依然不减豪情万丈。
李白从来没有低看过高适,他会鼓励说:“你心中的一团锦绣,终有脱口而出的一日”。
高适也从来没有嫉妒过李白,他有的只是发自内心地欣赏。他像一个追光者,为李白的光芒鼓掌喝彩。
他不会因为朋友忘记自己而生气,高适赴一年之约去扬州找李白,但李白已经忘记了这个约定。李白写信“速速速”让高适来长安找他,但到了之后他已经忘了写过信这回事。
李白的生活把酒言欢热闹非凡,高适在塞外北风吹雁雪纷纷,他们不是同一种人,也过着完全不同的生活。但只要见面,俩人依然是那个高山流水,可以理解彼此内心深处的知音。
作为朋友,高适也不会妄自菲薄,不会因为对方太过耀眼而自惭形秽,他在李白最需要的时候陪伴在他身边。
他也不会一味地纵容朋友,他在扬州看到李白挥金如土,明确表达自己无法认同。他不同意李白入赘,在黄鹤楼留了个“否”字,没有告别便失望离开。
试想,假如我们身边有一个无比耀眼的朋友,无时无刻不在对比着自己的灰头土脸和失败不堪,又有几人能做到发自内心的为对方高兴,还能坚定地做自己。
李白在不知世事的情况下助永王,犯了谋逆之罪,高适为李白感到可惜。最后登黄鹤楼,还是为了李白,他不能见李白,又想点醒李白,高适和李白的情谊似乎在这里画上了句号,他能做的就是在这个地方送李白一程。
3. 时代
《长安三万里》让我重新思考时代这个命题。
盛唐放在整个中华历史上,都是无比璀璨的时代。
但就是这样一个富裕开放、思想自由的时代,依然会有寒门子弟报国无门,依然会有塞上将士生活疾苦,但达官贵人却纸醉金迷。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 ,即使是盛唐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也充斥着这样的矛盾和无奈。
长安,这个烈火烹油极尽繁华的理想之城,最终也变得高楼倾覆满目疮痍。悲剧就是将美好的东西毁灭给你看,但时代的悲剧,又有谁能阻止和幸免呢?
盛唐的诗人们,纷纷被战乱的洪流裹挟,有的被叛军俘虏,有的犯了谋逆之罪,有的投降接受职务,这些都成了他们生命中无法回避的污点。
而我们所处的时代,又怎能保证一世平稳蒸蒸日上呢?这两年大环境不景气,我们在社会的缝隙中似乎变得越发不安和无法喘息,对时代的迷茫越来越重。
前方大雾弥漫,我们看不到会去往哪里。
但历史的镜子还是给了我们一些思考和释然,再多虚华始终是浮光掠影,即使被世事压制也不能任命运裹挟。
谁的一生没有疾苦,哪个世道没有艰险。但人各有志,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实现抱负方式的权利,只是有些人被繁华蒙蔽了双眼,有些人坚定不移始终如一。
我们终究只是时代长河中一粒小的不能再小的尘土,漂浮一时,也只是短暂一程而已。
我们左右不了时代,生于和平,是我们的幸运,若遇乱世,也是逃不过的宿命。但无论是怎样一种时代,成为什么样的人,终究可以自己选择。
希望我们如高适一样,多年饮冰,不凉热血。
即使时光蹉跎,人生起伏,最终也不过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