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完成一本书,践行“使命必达”。
《爱的勇气》第五章 选择爱的人生
这一章可谓是一切的终结。哲人提到了“爱”和“幸福”。从最初的教育的自立目标,到奖惩与竞争,再到信任与信赖,最后落脚到这个伟大却又抽象的“爱”里。
我们常说: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我们也常说:我爱你,所以我怎样怎样…我们活在表达爱的语境里,而我们却未曾真正领悟到“爱”的真意。也许,在中华文化的语境中,中国人对“爱”太陌生了。可是,我们常见的“仁义礼智信”,却又是那么熟悉而又陌生。这些抽象的概念里藏着我们走向“大人”的大智慧。
1.爱
爱需要用心培养,一种主动选择的付出。对于我们个人而言,唯有走入亲密关系和亲子关系之中才算真正把“爱”纳入了人生的必修课,一次不得不修行的课程。
那么,回归个人而言,这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必修学分。在这个课程里,唯有用心经营才能顺利通关,否则一直深陷其中无法逃脱。爱的主题是“爱的方法”,而非“被爱的方法”。那么,主动选择去爱,这是幸福的方法,也是幸福的勇气。勇气的缺失,源自于惧怕失去,惧怕伤害,深层次原因是从未真正作为一个独立个人去爱过自己,潜意识以为自己不值得被爱。成人世界里用弱小与脆弱的角色,需要被体谅与呵护,实则是曾经那个脆弱的童年没有自立的结果。
对于人生课题而言,爱是由两个人共同完成的课题。因此,生命的主语由我变成了我们。建立不可分割的“我们的幸福”就是爱。当生命中的主语发生变化时,我们个人走向“自我消融”,进而完成了自立。
那么,在此之前呢?是不是唯有进入这个不得不的人生课题里我们才开始一切的?这问题就指向了教育目的。现在未来看当下,一切教育的迷思都清晰起来。与之前四章内容内容真正连接起来。
站在我们教育者立场,我们面对爱的课题是主动选择的爱的勇气,也是主动经营的爱的方法。我们需要回到我们生命本身看到爱与幸福的真意,在与爱人、孩子的关系之中学会“去爱”,进而走向“自立”,获得幸福的勇气。
站在教育的立场,面对我们的孩子和学生,我们需要懂得的是教会孩子“自立”。从“脆弱”的黄金时代走来,我们需要的是陪伴中帮助其自立,是去经验,去体验。在这种经历中真正领略与真正懂得,进而获得“自立”的可能,哪怕头破血流,我们依然站在身后,献出臂膀,让他们有足够的安全感。让他们拥有面对未知的勇气,挖掘出生命里“自立”的能力。
2.幸福&被惯坏的孩子
追溯每个人的成长历程。我们每一个人在童年时都在用自身的“脆弱”支配大人。因而,那时候的生活有求必应,我们称之为“黄金时代”。黄金时代里,儿童以自我为中心而生活,他们聚焦属于自己的个人利益。学校中,孩子们会因为一次小的碰撞,一次口角,就夸张控诉。我们成人往往不能理解,为什么他不能为对方考虑?其实,因为孩子一直处在一种“自我中心”的世界里,他们无法把自己与他人看作一个整体,更不能感同身受对方感受。这一切源自于他们生命里的“黄金时代”。所以,孩子的成长其实是慢慢从“自我中心”里慢慢走出来的成长历程。这个过程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未成长”的标记,不能成为评判他们的借口。这才是一切的真相。唯有破除真相,教育才能慢慢走出“无知”的险境。
掩卷沉思,感叹的是一本书在不同时期阅读的收获不同。也是付出不同的努力,收获亦有不同。弃之不阅,如数他人财宝,于己何益?感慨~
一点不成熟的看法
本书指向的是阿德勒核心观点的实践应用,虽然环环相扣,最终归结在一个框架里,最终指向勇气。可是,勇气从何而来?我想是从真相而来,正是佛曰之破除“无明”。可是,虽然书中强调阿德勒是实用心理学。但一切的一切终究不够究竟,只是停留于此戛然而止。也可能是本书仅限于此,跟阿德勒观点本身无关,可能对于阿德勒需要从他的专著《自卑与超越》中找到答案。只是哲学走向的认知层面的意义是为何呢?还是得走进教育现场,走入生活实践。这也许是所有一切最终的落脚处。
哲人对青年人说,以后不要再相见。我读懂的是以后一切都在生活里,在每日的选择里,却不在于彼此的辩论里。那关于“行”的智慧在每个人的自性之中。哪怕智慧的阿德勒也无法预说。关于知行合一,阳明的“事中磨”是大智慧了。只是,还得做中行,行中修。仿佛懂得哲人所说“至此以后才是真正的开始。”这句话的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