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歌原创作品——
长篇小说《前辈的人生》
第七部 进城进城
第六十五章 乡音乡情
01
歌声响起,薛世光微微一笑。
李克农显然被歌声吸引,精神一振,侧耳细听。
清脆、激越的女声,在原野中回荡:
十里耶,
长冲呀,
好风光呀依耶。
麦苗青呀,
啊咦呀子么;
稻花黄啊,
啊咦呀子么,
幸福生活万年长啊。
……
02
歌声的源头。
青翠的小山坡上,正在打秧草的几位年轻的姑娘、媳妇,沉浸在娱悦的歌声中。
唱歌的是位扎着两条短辫,身穿白底红花褂的姑娘,看上去还不到20岁,只见她口中唱着,手中的活儿却没停。
歌声刚落,一位年龄稍大点的小媳妇,带头叫板:“唱得好不好啊?”
“好——”众女齐声呼应。
“再来一段要不要啊?”
“要——”
唱歌的姑娘抹了一把额头的汗珠,笑着问:“你们还想听哪段?”
小媳妇说:“英子,唱一段秧歌。你领唱,我们大家跟着和,好不好?”
众女一片叫好声。英子清了清嗓子,正要开唱,山坡下有人在叫她。
“刘鸿英,快下来!”
英子蓦然回首,见是文化站的吕站长,忙问:“吕站长,你咋找到这里来了?”
“找你还容易,顺着歌声找,保准逮得着。快下来,杨局长他们到了。”
03
电轨车缓缓停靠在烔炀河车站。
李克农和薛世光等人相继下车,早已等候在这里的巢县县*委书*记郑重和烔炀区*委书*记张海林连忙迎了上来。
薛世光将双方人员分别作了介绍,随后一行人向不远处的苗圃走去。
苗圃里有个办公室,薛世光事先同区*委书*记张海林商定,把这里作为李克农会见亲人的第一站。苗圃远离村庄,比较安静,安排在这里会见,符合李克农“不张扬”的要求。
大家落座后,工作人员忙着送茶倒水。
县*委书*记郑重站起来征求薛世光的意见:“杨局长,是不是先让海林同志向李部长汇报一下家乡的工作情况?”
薛世光看向李克农:“你看呢?”
李克农笑着摆摆手:“不要汇报,我不是来检查工作的。我这次来只是回家乡看看,大家还是随便谈谈的好。”
忽然想起一件事,问道:“对了,刚才我和杨局长在车上,听到外面有人在唱山歌,歌声清爽得很,不知道是不是我们这边的人在唱?”
张海林说:“这事还是请杨局长告诉你吧。”
李克农盯着薛世光看了一会,然后点点头,说:“我怎么忽略了你这位文化局长呢,难怪在车上那一付悠然自得的样子。”
薛世光看着李克农说:“你是少小离家老大回,乡情有所不知。我们巢县是著名的民歌之乡,民歌不但唱到了省城,唱到华东地区,还唱到了北京。”
“噢。这么说,那个唱山歌的,是我们烔炀人了?”
“没错。巢县现在有一批优秀的民歌手,巢南、巢北都有,烔炀自然也有这方面的能人。”
郑重补充说:“烔炀是县里的重点文化区乡,不但民歌唱得好,其他方面的文化活动也很活跃。今年刚刚建立的烔炀文化站,就是省内第一个建立起来的区乡级文化站。”
正说着,外面一名工作人员走到门口,连声说:来了!来了!谢嫂子来了!
李克农连忙起身,朝门外走去。
04
一位头戴毛巾的老妇人,在区委副书记陈加定的引领下,向苗圃办公室缓步走来。
见屋子里有人出来,老妇人情绪激动起来:
“是克农回来了吗?是我家克农回来了?”
李克农疾步向前,双手捧住老妇人的胳膊,连声说:“嫂子,是我,是我回来了。”
“你这是从哪回来的呀?”
“我是从北京回来的。北京,就是过去的皇城,我是从那儿回来的。”
“皇城!那可是老远老远的地方,你一下子就回来了?”
“我是从北京先到合肥,噢,就是庐州府。今天早上是从庐州府过来的。嫂子,先进屋歇会儿,等会我再慢慢告诉你。”
屋里,叔嫂二人正在说话,门外传来一阵嘈杂声。薛世光看了一眼郑重,两人同时起身出来。
迎头撞上正准备进屋的陈加定。陈加定压低声音说:“那个李克义吵闹着要见李部长,我们考虑到他历史上的问题,不想让他过来,没想到他自己找来了。看这架式,拦也拦不住。”
“李克义是谁?”薛世光警惕地问。
“是李部长的族弟。”
薛世光抬眼看去,见那人正吹胡子瞪眼睛向阻拦他的工作人员发火:“我要见我大哥有什么不行?!他就是当了大官,也不能不认自家人!”
薛世光皱了下眉头,这是个突发情况,原先的计划中没有,怎么办?目光转向郑重。
郑重说:“这个李克义的历史问题比较严重。抗战胜利后,新四军第七师奉命北撤,当时巢、无两县有一部分战士不愿离开家乡,北撤时自动离队回家。解放后,组织上对这部分人的政策是,既不追究,也不安排工作。据查,李克义当时不但脱离队伍,而且还利用担任部队文书的便利,离队时私自带走部队几百元大江币(根据地银行发行的货币),属携款私逃,性质恶劣。”
薛世光听后想了想,对郑重说:“这种人不要让他见克农同志,打发他走好了。”
05
大路上,吕站长和刘鸿英正朝这边走来。
站在门口的薛世光望着他俩,露出满意的笑容。
来到近前,吕站长招呼道:“杨局长,我们来了。”
“好,好,就等你们了。”
恰好这时,李克农陪着谢嫂子走出门外,
薛世光把他俩推到李克农面前,指着吕站长介绍道:“这位是烔炀文化站的吕站长,我们省内音乐界的才子。”
“李部长好!”吕站长问候着。
李克农握着吕站长手,审视着:“好,年轻有为。”
薛世光又指了指刘鸿英,说:“这位,你先猜猜。”
李克农看了一会刘鸿英,然后摇摇头:“猜不着,你就别卖关子了。”
薛世光提示:“先前我们在车上听到了什么?”
李克农恍然大悟:“噢,她就是那个唱山歌的?”
刘鸿英害羞地低头浅笑。
“她虽然是个种地的,你可别小看她。”薛世光不无自豪地说,“去年,她和本县司集乡的另一位民歌手胡吉英合唱的《姑嫂对花》,唱到了北京怀仁堂,主*席和总*理都观看了她俩的演唱。”
李克农:“嗬!那可不简单。来,唱一段,大家欣赏一下。”
大家把屋里的长条凳都搬了出来,兴致勃勃地坐下来看刘鸿英演唱。
吕站长和刘鸿英在一边小声地商议了一阵,然后转向大家说:
“各位领导,《姑嫂对花》今天是唱不了了,因为只有一人没法唱,我们就叫刘鸿英唱一段秧歌,怎么样?”
众人齐声叫好。
刘鸿英大方地走上前,先向大家鞠了一躬,然后开唱。一亮嗓,举座皆惊。
歌声刚落,李克农站起来带头鼓掌,大家都鼓起掌来。
“姑娘,多大了?”李克农问。
刘鸿英答:“十九岁了。”
“你唱歌,有老师教你吗?”
“没有,就自己瞎唱唱。”
李克农一听,转向薛世光说:“是个难得的好苗子,你们应该把她好好培养一下。”
薛世光笑着点点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