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金山中学 陈蕾
很荣幸,有机会参加李华老师主持的专项培训班。这是一次非常难得的学习经历,每一位到场的专家都从各自的角度打开了一扇窗,让我进一步拨开“议题式活动型课程”的迷雾,看见她真实而美丽的模样。
从顶层设计上,北师大李晓东教授解读“议题应该是具有争论性的话题”,也就是应该拥有思辨性、可以更好地促进高阶思维形成的问题。而我们透过课堂活动来争辩这些议题,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应用、迁移知识,并培养关键能力,形成必备品格,最后提升核心素养。
从这层理解上,我一直在思考,具体落实每节课里的议题应该怎么设置?有时候,我还是会有一些困惑,因为这样的好议题似乎可遇不可求。议题如果设置的不好,活动的开展程度也会大打折扣。所以,我突然有一种想法,应该把我听过的、见过的好议题都搜集整理起来,因为情境虽然会过时,但议题可能会具有相对稳定性。
当然,光有好议题依然不够,则还得考虑如何建立学习支架来匹配我们的学生水平,真正促进他们的发展。
从课堂实践上,江苏吴江中学的正高级教师沈雪春老师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示范。他对议题的理解更接地气儿、更为宽泛,既有高阶的思辨型、两难型议题,也有低阶的知识型议题。这无疑大大降低了我们进入议题式教学的门槛,使我更有信心地去拥抱新课程的未来。他还从课堂架构与课堂评价两个层面,进行了非常细致的阐述。苏州会议之后的再一次聆听,终于更为清晰地了解“矩阵式目标”“素养化路线”与“鱼骨理论”,不仅知道是什么,还弄懂了背后的涵义。
说实话,沈老师认真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实践积累,让我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当新课改已经来临时,我们只想要准备,但沈老师早已在路上。
从自我成长看,广东正高级教师林华老师提出教师要不断努力成长,不要停下脚步。“如今的议题式教学,就是要把过去的公开课变成常态课”。是的,过去的公开课里,我们就常常会设计情境,抛出好问题,组织学生们展开讨论。某种意义上,这就是议题式教学的“雏形”。现在,我们要把这样的优质课搬到每节课上来,真正实现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林华老师通过以不同的课例作为对比,让我们很直观地看到议题式教学带来的变化。
也许,我们还不能一步到位,让每节课都精彩非凡,但是不是可以让每个月有3-4节课都努力成为议题式教学的研究课呢?这是培训结束之后,我与同校的植芳老师达成的共识。
从写作反思上,《教学月刊》(政治教学)的边永坚主编给了我们详实而细致的指导。怎么凝练题目、怎么写摘要、怎么写关键词……每一步都清晰而具有可操作性,而且让我发现自己这一路投稿来犯过多少小错误。当然,在教学的路上,自我反思肯定是成为好老师重要的一环,当这些教学过程、方法、经验被记录下来时,我们就会突然进入了新的层次,这大概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吧。而我每一次写下,都是为了自己更好地内化与调整。
其实,每一次好的培训都是无数场头脑风暴,会带给人很多启发与思考。而我们的幸运,是遇到这样的学习契机。但若我们没有反思之后的行动,只是停留在聆听与学习的感动上,就很难实现自我提升。
2018年还有3周,我们就应该朝着新课改的方向再出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