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我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教育,大学毕业后我在教育机构担任了一段时间的中文教师,后来转行到医院宣传科工作。
刚到医院工作不久,在我还没过搞清楚医院各个科室职能的时候,我的科室主任就被借调到上级部门帮忙,科室就剩下了我一个人。经常一个文件下来,我拿着文件打电话请教主任,主任说我现在也很忙,你先自己弄;请教办公室的其他同事,他们说我也没有接触过,帮不了你;我又不敢跟领导讲,领导我不知道该怎么办。记得一位同事对我说“不要有压力,如果换作是我,我会趁此机会好好学习,锻炼自己”的时候,我真想说你是站着说话不腰疼,我不是不想学习,我是连应该学什么、向谁学都不知道。
那时候,用“一地鸡毛”来形容我的工作、生活状态简直太美化我了,一屋子鸡毛也远远不够。这种状态一直持续到半年后我换了第二个分管领导,在他的细心指导下,我才一步步地走上了正轨。至今,我都非常感激这位领导。
叶老师讲,学习分为3个区域,分别是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慌区。如果一直在舒适区学习,我们就不会有进步,过于快速进入恐慌区,我们就会失去学习的动机和意愿,当初的我,就是直接被丢进了恐慌区。只有在学习区,去那些不够熟练、经常犯错的地方大量重复、刻意地练习我们就会日益精进。
重复地学习、持续地学习被人称作:天才10000小时的定律。但是决定伟大水平和一般水平的关键因素,不仅仅是这10000小时,还与我们如何使用这10000小时有关。有的人在某件事情上可能只花了1000小时,但是他刻意练习的程度占比重更高。
其实,“天才”是来自刻意练习!刻意练习就是让我们永远在不熟练的地方,在经常犯错的地方大量、反复地练习。
按照学习金字塔的理论,学习分为被动学习和主动学习,被动学习包括:听讲、阅读、视听,中间过度的为演示,主动学习包括讨论、实践和教授他人。学习金字塔从上至下,随着时间的流逝,学习的留存度逐渐上升,最好的学习方式是教授他人。而且知识学一遍没有用,因为我们的大脑很快就会忘记,必须重复地、积极地学习,最好是严格按照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进行学习,科学地重复学习我们才能记得更牢固。
总结,学习要想获得最大收益,就一定要在“学习区”进行大量、科学、重复地学习,多与他人讨论,并且分享、教授给他人,而且还要得到有效地反馈。更重要的是,学习的目的是实践,实践的次数越多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