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像是最近才开始思考“研学”这个词语,大概是二十天前,区上发出一个收集关于“研学”论文获奖的调查通知。
当时有些不明白,还特意问了区上管事的人,她告诉我“中小学生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有计划地组织安排,通过集体旅行、集中食宿方式开展的研究性学习和旅行体验相结合的校外教育活动,是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衔接的创新形式,是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是综合实践育人的有效途径。不同于研究性学习的简称。”她这样一解释,我也就比较清楚目前学校这方面的论文几乎是空白。
其实,我们学校已经组织了一些这样的研学活动。但是,在之前似乎叫做“游学”。
“研学”和“游学”,不同点在哪里呢?很显然,它们都是学生校内学习的补充,只是一个重在研究,一个重在游历。我粗浅地认为,研学包括游学。
就算是“游学”,我们学校也做得比较到位。比如前期的准备工作,包括学生习惯(重在生活习惯)的培养与评价、所要去的地方的风土人情介绍、游学手册的编制等,都是花了精力在做的。在游学实施过程中,也重在指导和管理,重在每日的收获和反思。活动结束后,每个参与的学生要提交一份游学感悟,和完成游学手册的填写。这样的流程下来,参与的学生应该有一定的收获。
现在,将“游学”变为“研学”,课程的味道就更浓,对学生的引领和提升也就更浓。那么,哪些是我们研学应该研究的内容呢?
当然,每次的研学必须有一定的主题。
主题确定后,我们就得考虑准备、实施、反馈这三个环节的具体内容。
拿今天我们五年级去“三苏祠”研学为例,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考虑:
准备:1.告知学生研学主题。2.学生自主收集关于“三苏祠”资料并进行分享。3.请专业人士对祭祀大典的流程进行培训。4.学生制定研学手册,并提出关于“三苏祠”的最感兴趣或者有疑问的地方。(如果前期少了铺垫,学生没有活动期待,是很影响研学效果的。)
实施:1.参加“三苏祠”祭祀大典仪式。2.跟随讲解员听讲解,并适时提出问题。3.深入研究自己最感兴趣的地方(或者解决自己的疑问)。
反馈:1.完成研学手册的填写。2.写一份短小的研学报告。
总体:有广度的认识,但有小处的深入研究。
从今天的研学来看,学生对研学有了一定的体会,对于“三苏祠”有了一定的了解。只是,个人感觉学生个人前期的准备少了一些,虽然学校为孩子们准备了较为详尽的游学手册。大多数孩子基本停留在初步了解的层次,参加祭祀大典,朗诵和唱歌环节显得有些不太流畅,从听讲解员的讲解,以及到纪念馆参观,都在认真的做笔记,有些面面俱到,难免会走马观花。
其实,我更看重的是学生的研学心态。比如,我们仅仅是将教室放到了室外,或者校外,这仍然是我们的课堂,仍然应该心存敬畏。但是有一些孩子认为我们就是出去玩,带着纯粹玩的心态参与,再加之前期对于“三苏祠”的了解基本不够,对于这种文化之地的研学,如果心不静下来,心不放进去,研学就会失去“研”的味道。不过,我并不排除在研学过程中加入宽松、合作的元素。如果十人一组进行专人带领的研学,可能效果会好一些。而不是大班额的参观式,否则研学就变成了游学。
当然,我觉得研学的意义还在于主题之外,检验平时的教育效果(包括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比如学生的公民素养,是否懂得公共场所的安静、做任何事都排队、乘车礼仪、餐桌礼仪、交谈礼仪、不给他人添麻烦等。对于这一点,似乎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不管怎样,我还是希望“研”的味道浓一些。时间保证、专业支持、个体思考,让研学真正发挥作用。
【彩蛋】
1. 思程给我念叨他饿了,一定要吃东坡肉。彼时,阳光正好,他脱口而出:阳光、彩虹、小白马。我马上改为:阳光、彩虹、东坡肉。
2. 吃过午饭,正从餐厅出来。一班的小侯(女)拉住我说:“我吃了8碗米饭。”我以为我听错了,她又重复一遍。我的天啊,8碗是多少呢?可是,当我把这个信息告诉思程时,原本让他惊讶一下,他却说:“我吃了12碗。”我的天啊,他给了我一个更大的惊讶,12碗,又是多少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