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朋友给我转过一篇“笔的故事”的文字,当时看完,只觉得是一篇教人看事物需要转变眼光和角度的文字。
只有转变了思维和角度,我们看到的就是不一样的结果。
故事大概的内容摘自麦克.罗奇格西的《爱.种子》:
我手握一只笔,问你:“这是什么?”
你很快地回答:“这是一支笔。”
“但是试想,当一只小狗走进来时,我在它面前挥一挥这个物品,它会有什么反应?”
“我不知道,也许会咬它吧。”
“所以小狗是如何看待这支笔的呢?”
“它可能把它当做磨牙玩具了吧。”
如此以来,你已经初步地对空性有所理解了,让我们再进一步。
“好,那到底谁才是对的?是人还是狗?这到底是笔还是磨牙玩具?”
“两者都是对的吧。对我来说是笔,对狗来说是磨牙玩具。”
“不错不错,动物也有权利,两者都对!根据不同的观察者而言,这会是不同的事物,既是笔,也是磨牙玩具。那假设,我将这个物品放在桌上,你和狗都离开这个房间,它是笔还是磨牙玩具呢?”
“如果他们都不在那观察的话,那我们必须说这东西既不是笔,也不是磨牙玩具。但是它又具备成为任何一者的潜能,取决于是谁走进房间。”
在这个故事中用“笔”这个事物来解释‘’空性”这个概念。所谓“空性”指空白、有潜能的,任何人事物没有好坏之分,就像“笔”在人和狗的眼中是不同的事物。
当我们拿起“笔”,沿着从眼睛到笔的方向挥动你的手,你会发现笔的概念来自我自己,磨牙玩具的概念来自狗。
为什么我们看到的是一支笔?它是怎样从我们的意识出去的呢?
这是因为我们心中有种子,业力种子,就藏在我们的意识中。这些种子会在适当的时候萌芽,就如一颗树的种子一样。我们需要知道怎么种下种子?
简言之,就是在他人那种下种子。自己想要得到什么,就必须帮助他人得到同样的东西,在帮助他人满足心愿时,我们就在自己的意识中种下这颗种子,等种子成熟时,我们就可以得到同样的东西。
麦克.罗奇格西是美国第一位获得佛学博士学位的格西,在佛学上有较高的造诣,同时他把古老西藏的智慧运用在商业中也同样获得成功。
从他讲的种子思维、“空性”、“铭印”这些佛教思想当中,我们能看到因果律在现实中的验证。
有时,世界真的是很奇妙,有些事情真的能发生,只要你足够相信,人的潜能无限。
生活中也常常有这样的情景发生:总有一些人是我们讨厌的,但同时又是别人所喜欢的,那你说这个人到底是好呢还是不好呢?
其实,好与不好都不是他本人,都是我们作为旁观者的判断,我们容易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别人,从而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怨恨。
任何一个人都是“空性”的,是观察者给他贴上标签,一百人有一百个看法,不接纳和嫉妒都是自我内心的反映。
所以空性的概念教会了我什么?
就是时时提醒自己,如果没有觉察,你看到的其实都是你自己选择看到的,你认为的好坏善恶都是你自己过往经历或者与生俱来的惯性思维模式的狭隘解释,你不一定就是对的。你眼里的对错折射的都是你自己内心的思维。
比如,其实孩子没有好坏之分、学生也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了“好学生”的称号,是外在的评价标准强加给他们。
因为他们符合你的评价标准,所以你冠以优秀的称号,不符合你的观察需要,就被打入后进生、坏学生的标记中。
其实,人是具有一切可能性的,在某个时刻是好,在某个时刻又变坏了,具有变化性和任何可能性。
所以,在了解了“空性”之后,对于我有几点重要的提示:
1-我们遇到的喜欢或不喜欢的一切事物,都是自己内心的反映,你的判断和念头就是一面镜子,照见的是自己内心深处的惯性模式。
2-要时时保持觉察和反省,关注自己的念头。觉察时要放松,用心感受而不要用大脑来批判,要带着爱与善解来觉察自己与周遭人事物。
3- 空性不是什么都没有,而是有无数的潜能。转念之间海阔天空。
种下善的种子,会有的善的回报,种下爱的种子,会有爱的回流。
一支笔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