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康德认为,如果我们不承认这样,那就很可能真的会变成道德虚无,没什么道德,那我们就按照逻辑来吗?
逻辑推出来是对的,我们就按照那个去做。所以,康德在地方,道德不能如果,道德一定是要有一个绝对的权威,为什么说他一个命令,用康德的术语来讲,他必须要有点普遍性。
实际上这里的普遍性,如果说在理论理性当中的普遍性,是指一个规律或者一个命题的普遍有效性,在经验界的普遍有效性,在道德哲学中,普遍性就是对我们所有的人的普遍约束性。
所以,这普遍性的概念在道德领域,和在自然领域谈的也不完全一样,他在地方对有普遍约束性,你不能够说我的情况比较特殊,道德规则对我来说不管用或者说有例外,康德绝不承认;恰恰相反,他始终强调道德律令,他必须能约束理性的行动,有理性的人、服从理性的人,不管他们有什么特殊目的,我要养家糊口,我要怎么样,不管有什么样的特殊目的。
他都应该对所有理性的行动者,他都要有效,都要能够约束他们,他在所有的道德地方给我们印象最深的,就是念念不忘强调这一点,不关我们人了,社会地位、生活方式,还有人生趣味,个人倾向、人生计划可以千差万别,但是,在这一点上不应该有例外,应该对所有只要你承认我是一个理性的自由的人,你承认这一点。
当然,你不承认这一点,我拿你没办法。你碰到有些家伙,我根本不承认世界上有理性这一说,我本人是自由的,我认为人是一个必然性的产物,当然你如果这样,那就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我是没有办法,社会是这样,时代是这样,周围环境是这样,我有什么办法。
就是所谓的决定论,那这样的决定论,我们在历史上看到,尤其是近代上百年一直没有消失过,而且在一定的时候决定论他会成为多数。
比方我们现在高考的时候,也和父母给我们来设计专业的时候,包括我们对将来人生规划的时候,更多的可能是会被决定人的思维方式所制约了。
社会就是这样的,我不跟着走我不行的,那你就忘了一点,他们当然不承认,康德会说这好奇怪,因为在他老人家看来说,世界上没有什么比一个人不承认自己是自由的,更荒谬的事情。
他老人家就觉得,这是世界上最荒谬的一件事,他怎么都不可能理解说,一个人会说我不是自由的,人不是自由的,他觉得太奇怪。
康德对定言命令有一个非常经典的表达,看这两个表述是非常经典,几乎所有讲康德道德哲学的没有不讲的。为什么?这主要就是到绝对命令,概念太重要,实际上这两个论述,绝对命令什么样的东西,能够称之为绝对命令。
就是你行动的准则,你同时能够愿意他能够成为一个普遍的法则,你按照那个准则去行动,这样的一个准则就变成一个法则。
我讲过,准则是我们每个人的为人之道,但为人之道,有个“盗亦有道”,小偷也有他的道,但是,那个是不能成为普遍法则的,为什么不能成为普遍法则?
因为没有一个人愿意自己东西被偷,如果说每个人都应该去偷别人东西,对不起了,小偷自己也不安全。但是,每个人都应该不背叛自己的爱人,这可以成为一个道德的准则,因为我想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说,我是希望爱人背叛我,骗我说假话的,这不可能,康德,不要把绝对命令看到是在天上的上帝,那个东西很普通的,也就是我们因为所有的人做事情都有为人之道。
但是,有的“为人之道”是不上台面的,或者说只能够私下来遵循的,但有的“为人之道”我们所有的人都会认同,至少在我们中国人看来,“孝敬父母”。因为我也会成为父母,我不希望将来我的儿子,对我无义,在我需要他的时候,对不起你去找别人,我是不管了。
所以,你的行为准则,应当通过你的意志成为普遍的自然法则,也是讲自然法则的意思是什么?
就是没有意外。不可能有例外,就应该这样,那就应该这样。
康德举例子来说明他的意思。,我们现在一个人没有太多钱,他就想通过向别人借贷来搞钱。但是,他知道他借钱的时候就打定主意,我不会还的,但是,他也看出如果他不假装答应说一定到时候还你钱,你放心,他是弄不到钱的。
所以,他必须要做出承诺,即便是假承诺,人要借钱不打算还,但是,知道如果真要告诉别人不打算还钱,钱肯定能借不到,借钱的时候,知道钱我是不会还的,但是,就向你做个假承诺,兄第一定到时候还钱,你放心。
我们可以假定就把这件事情做了,世界上有这样的人,这就是他的准则。
为了搞到钱说假话,做一个假的承诺。到时候一定还钱,这样这是他的准则,但是,很显然,这样的准则能成为普遍原则吗?
不能。如果在康德这么分析,如果通过作假承诺来骗到钱,这样的一个准则,如果能够成为一个像自然法则那样的道德法则,世界上这就没有人,会再去相信承诺了。而在一个没有人相信承诺的世界上,这种承诺的准则也就失效了。
因为没有人会相信承诺,你再作假承诺也无用,即便不要说你这样做,你这样的准则能够成为法则,你作为准则都很难以为继,因为如果世界上所有的人,做了承诺都不打算兑现,在这样的世界上,是不会有人相信承诺的。
因此你在用这一套去做人也行不通了,因为没有人相信,在一个没有人相信承诺的世界上,你怎么通过你的所谓按时还钱的承诺来借到钱呢,康德说,不要说他不能够成为法则,他连准则他都难以为继,他最多成功一次。
但是,如果假定,他成了一个法则,在这样的一个会上,不要说法则,他连准则他都没有不够格,因为他不可能作为准则,你行不通。另外一个例子,是一个从来无视别人帮助的这样一个人。
人的想法就是这样,我为什么对他不去帮助他,我对他毫无所求,这倒是现代人。我们现在社会上流行的,帮助别人总是有利可图。
他会有回报,我不帮助他,假定我们有这样的人,他对别人要渴求帮助,他的想法,他那种情况我连帮助的动机都没有,我们就没有兴趣来帮助他,康德说,好,不帮助别人,心如铁石对别人的要求帮助,熟视无睹,这能不能成为法则?
因为要帮助别人、关爱别人,这是我们认为应该是成为法则的,他是法论证。假定说我们都是对别人要求帮助,他说能不能成立,他说当然不能成立,为什么?
因为世界上总有一点,我也不需要别人帮助。当我需要帮助的时候,如果我的行为准则成为法则,别人的帮助也是指望不上的,因为都以不帮助别人,无视别人需要帮助,这作为自己的法则,对不起,在我需要帮助的时候,我是找不到别人帮忙的。
那很显然,也跟上面借钱不还的人一样,不要说成为法则,无视别人要求帮助,不但不能成为法则,连作为准则都很难以为继,因为你要作为准则,你能够得出,世界上还有人需要帮助,也有人会要求去帮助别人;而如果世界上,都对别人是冷若冰霜的,你再怎么说,我是不会帮你的,那,你也没有必要这样来,你这种准则也就没有必要。
所以,康德通过这两个例子就讲了,很显然,无论我们人有什么准则,准则本身他还要能够存在,他还要符合客观的法则,通过这两个例子,他如果不符合客观的法则和客观的法则是相反的,他作为准则本身都有问题,都恐怕就难以为继。
什么叫道德法则?
康德已经说了,道德法则就是对我们有普遍约束力的东西,这叫道德法则。不管我们每一个人的社会身份、地位、个人趣味,个人的命运,大不一样。
但是,康德的道德哲学对一些所谓的个性,特殊的东西都不是要考虑的,我要考虑的就是,对所有的人一概有效。
我举个例子,类似几何学里面关于三角形的一些公理,不管这三角形是金字塔,还是别的三角形的一块石头,他都是三角形,都有效,他就根本不考虑你什么样的具体的情况,都不管,一概有效,这他是无条件的。
我们不能够说,我这么做是因为他对我有用,或者他能够使我满足,或者他能使我快乐,如果这样想问题,那就变成是假言命令了,假言不能够成为道德法则。而道德法则的无条件性质,是和我们“人之为人”的行动的一个特征连在一起的。